讀史與讀書
常言道,生活不易。
其實很少有人說,讀書也不易。
生活中的困惑,基本上都是來自基層大多數,相對容易克服。
每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籍,都出自時代精英之手,要弄懂並不容易。曹雪芹用生命寫下《紅樓夢》,歌德用一輩子去寫《浮士德》,都不好理解。而且,讀書必然和讀史銜接在一起。你想讀《道德經》或《孫子兵法》,肯定繞不開春秋戰國。你想讀李白或杜甫,就繞不開唐朝。你讀四大名著,就繞不開明清。
所以這個世界,感嘆生活不易的人多,但克服起來相對容易;感嘆讀書不易的人少,因爲那是真的不易,而且真正讀書的羣體並不大。
當然讀書也很有趣,至少不會讓人生顯得那麼無聊。我讀書最初的動機,就是克服無聊或孤獨。我的人生起點是皖北鄉村,那裡並沒有讀書的習慣,小夥伴們對讀書都沒啥概念。我的讀書動機源自於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我總是想看看河流的盡頭、看看草原、看看大漠啥的。所有的這些目標,我在25歲之前差不多就完成了。
當然這裡的讀書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教育系統內往上走,小學、中學、大學這樣。我在這條路上走得比較一般,跌跌撞撞到大學畢業。另一層意思是,科學、哲學、史學、文學、藝術類相關經典著作。這條路猶如修行,不講師承、不講門第、不講權謀,學無先後,達者爲尊。我在這條路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初中、高中、大學十年時間,至少一半用在這裡。我最愛的其實不是教室,而是圖書館。我的認知中,一個普通的圖書館,足以攝取人類文明之精華。過去二十年一個最不可思議的情況便是,城市更新飛速發展,書店與圖書館卻大幅萎縮。如今在城市裡找一個正兒八經的書店,相當不容易。
至於我讀書的感悟,前一篇文章裡提到過,我讀書大致有幾個維度:
一看,書籍內容本身寫的啥。這叫看山似山。看《理想國》,便能鍛鍊哲學思維與辯論口才。看《鬼谷子》,便能理解縱橫捭闔的智慧,有助於理解大國博弈思維。看《悲慘世界》或《安娜·卡列尼娜》,有助於理解那個時代的歐洲。看《平凡的世界》,有利於理解中國的鄉村世界。看《阿Q正傳》,有利於理解一部分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所以讀書,總是繞不開歷史,不知不覺就會慢慢讀史。
二看,書籍背後的作者。每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籍,都有如一部精妙的魔法,其作者都是高明的魔法師,堪稱一個時代的脈搏。比方說巴爾扎克,又矮又胖,出身寒微,其實他把拿破崙前後的法國刻畫了下來,和拿破崙一樣成爲那個時代的象徵。比方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最瞭解東斯拉夫人的人,他的書是理解現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的利器。比方說泰戈爾,他其實和甘地一樣瞭解印度人和印度。每一個傑出的人物,都與他的時代緊密相連。看着看着,有需要看歷史。
三看,書籍和作者背後的歷史邏輯與思想內涵。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歷史和哲學層面。以李白而論,看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或“天生我材必有用”時,感覺很過癮;但你有沒有想過,只有盛唐纔會有李白。看司馬遷的《史記》,有趣的內容只是表象,其背後的平面史觀思想纔是真正的精髓。看歷代兵法,看似“正”與“奇”的博弈,其實是“耕”與“戰”思想的延伸,從而知曉爲什麼只有秦能統一中國,理解爲什麼建國之後毛澤東會說“百代都行秦政法”。
從我的經驗來說,讀書到最後,必然要弄通曆史規律。否則就很難讀下去。
我觀大多數人的讀書興趣被扼殺,多半就兩個原因:
一是被現實生活所迫
二是被凌亂的史學觀念所阻
這些困局我本人都經歷過。我本是農民出身,處於社會最基層的角落,既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名師知點;這個起點就註定所有的艱險我要經歷一遍。當我嘗試着看那些經典著作時,自然也是吃盡了苦頭。中學那會兒,曾經有過一波口才熱,說什麼“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我也跟風去看《鬼谷子》,一開始看得雲裡霧裡,後來補讀了春秋戰國的歷史,纔算搞明白是怎麼回事。最初接觸百家諸子時、接觸到西方經典時,基本都是滿頭霧水;後來都是通過歷史知識做補充,才得以通順。年輕時代,我讀書時遇到最大的困惑,是讀《聖經》與《古蘭經》,裡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內容,卻又沒能找到相應的歷史資料做補充。我所有這些困惑,在寫《不被理解的毛澤東》時達到了巔峰。因爲涉及到的資料太多了,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所有這些困惑,在我領悟到立體史觀大週期律時,便已不復存在。朋友們可能納悶:立體史觀和讀書有啥關係?答案很簡單,就是可以把條例脈絡理清楚。
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的邏輯,所有國家和民族的知識和智慧,均源自於高層級的歷史規律運轉。
最高層級的歷史週期,便是文明的更迭,知識和智慧會迎來最高級別的爆發。以華夏文明爲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爆炸,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
道家,以《道德經》爲代表,奠定了東方傳統哲學的基石。
儒家,以孔孟學說爲代表,奠定了東方傳統的禮儀與倫理根基。
兵家,以《孫子兵法》爲代表,奠定了東方戰爭哲學的基礎。
墨家,以墨子學說爲代表,奠定了東方兼愛思想的表達與對技藝的追求。
如此這般,那個時期,也恰好是奴隸文明到農耕文明的轉變。農耕文明的兩大根系,便是“耕”與“戰”。
秦把耕戰體系發揮到極致,依託關中平原與巴蜀之地統一了東方諸國。秦的覆滅,我在立體史觀大週期律邏輯中,做過推演(和秦處於類似歷史角色的樣本還有隋、民國、蘇聯、法蘭西帝國、德意志帝國等),這點在《民國夢和民國》中有過介紹。
漢把農耕文明推向第一個高峰。在漢武帝的巔峰時代,誕生了堪稱諸子百家最後一家的史家大師司馬遷,奠定了平面史觀的思想。從那以後,傳統的東方思想體系便成熟了,知識創新頻次大幅下降。所以大家看,華夏文明的經典著作,根系都在諸子百家那裡。如果單獨一本一本來啃,大多數人都會半途而廢。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很容易就能把這些脈絡釐清,你會發現《孫子兵法》、《論語》、《墨子》、《道德經》、《史記》這些,其實都是同根同源,大幅提升了理解傳統文化的效率。
立體史觀的邏輯,不僅可以有效解讀東方,對西方也是一樣。
大家看西方的經典著作,
看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看法國的思想啓蒙,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看德國的哲學爆發,如黑格爾的《邏輯學》;
看歐洲的科學爆發,從牛頓到愛因斯坦;
如此等等,會發現其實也很難。但如果把這些通過時間線聯繫一起就會發現,歐洲的知識爆發主線在十七世紀之後。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邏輯,就是歐洲邁入工業文明的過程促成的知識爆發,就像春秋戰國時期華夏進入農業文明週期時促成的知識爆發一樣。
按照這個邏輯看英國,從牛頓到麥克斯韋,從莎士比亞到達爾文,從瓦特到圖靈,從伊麗莎白一世到維多利亞一世,基本上都在工業文明週期的時間線上。也正因爲這些人的誕生,讓英國佔盡了工業文明的先機,從島國變成日不落帝國。
按照這個邏輯看法國,從拉瓦錫到巴斯德,從費馬到笛卡爾,從伏爾泰到雨果,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同樣也在工業文明週期的時間線上。他們的共同作用,就是幫助法國快速進入工業文明週期,並提升法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按照這個邏輯看德國也類似,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從愛因斯坦到海森堡,從腓特烈大帝到希特勒,這個時間線,也是德國在工業文明週期的爆發期。
其他諸如俄羅斯、印度、意大利或沙特、伊朗、土耳其,都可以利用類似的思路去理解其文化地緣和歷史。
大家想想,是不是通過立體史觀的邏輯,就能很容易找到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爆發點,並且讀懂他們的名著與精英所做之事?簡單來說,讀書和讀史本質上是一件事。
想要提升讀書的效率,必須提升讀史的效率。
想提升讀史的效率,必須更新對歷史的自我認知。從平面史觀到立體史觀的跨越,就是一次思想認知的革新。
這順便說幾句,網絡上我寫的《不被理解的毛澤東》內容已經被和諧了,市面上有不少冒充的盜版。我手裡有修改完整的《不被理解的毛澤東》電子版,全部六卷,共一百五十多萬字。我和一些朋友,前後用了很多年纔將其做到階段性完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購買《民國夢與民國》紙質版,贈送那些電子書。
《民國夢與民國》系列有幾個特點:
1、民國系列算是不被理解系列的補充和昇華。有了這套《民國夢和民國》,《不被理解系列》的很多脈絡就完整了。
2、它也以獨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國近代史的畫面。
3、它體現了一種嶄新的歷史觀(即立體史觀),可以用東方視角看待世界,與以往所有的歷史類書籍都不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自己的微店“虛聲界”,可直接點擊下面的原文鏈接。
微店地址鏈接:http://weidian.com/s/899437740?wfr=qfriend
微店二維碼掃描: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號(15822492371)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