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一敗塗地 民進黨必須徹底反思

【文/張鈞凱

合一選舉落幕了,蔡英文的期中考也結束了。成績如何,人民都看得很清楚。除了衆所矚目的高雄市與臺中市之外,民進黨原來評估會贏的雲林縣、彰化縣與宜蘭縣都輸掉了,簡直是一敗塗地。尤其是在深綠大本營臺南,雖然仍保住了「綠地」,但並未拉開與國民黨對手的差距,可以說是「慘勝」。府院黨四巨頭蔡英文、陳菊賴清德洪耀福紛紛請辭,無論慰留與否,都難掩飾民進黨兵敗如山倒的頹勢。

兩年前的歡呼聲猶在耳,人們不會忘記2016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大獲全勝的輝煌。當時,在民進黨華山總部前的廣場上、在總統府前舉行的就職儀式上,蔡英文開出了很多改革清單,厭倦了馬英九時代苦悶狀態臺灣人,把蔡英文當成政治偶像看待,像對待知心姐姐或自家女兒一樣對她滿含期待。然而,才兩年多時間,就落到今天這個局面,這到底是爲什麼?此時此刻,民進黨應該捫心自問,自省以下幾個問題民心爲什麼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第一、脫離民意

回想2016年的民進黨,挾「太陽花運動」所延續之反對國民黨的民意,風光再度入主總統府。原因很簡單,臺灣人民認爲國民黨沒有做好資源再分配,連國民黨最自豪的兩岸政策,也失去了社會普遍信任。也就是說,臺灣人民把希望寄託在民進黨與蔡英文身上,希望他們上任後能肩負起社會改革的重任,讓臺灣社會走向公平正義,但很顯然,蔡英文政府根本就沒有做到。

此次民進黨大敗,主力來自於中南部的反撲。過去臺灣政治結構長期「南綠北藍」,「南綠」在這一次選舉結果後幾乎被徹底瓦解。進一步來看,包括雲林縣以及高雄市的舊縣區部分,產業結構都是以農業爲主,但民衆在民進黨執政的兩年間,生活並未得到改善,甚至比不上他們所厭惡的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來一往之間「民進黨照顧農民」的傳統印象徹底被翻轉了。

而另一羣將蔡英文送進總統府的羣體——年輕人和勞工,對蔡英文過去兩年的執政更是失望至極。在不少人看來,民進黨在二次執政後向資本勢力低頭,在一例一休和社會平權議題的做法,已然忘記並背叛了初心,過去倚賴左翼話語以及與社會運動之間曖昧的關係,已經被民衆看破手腳,在這次選舉中被人民拋棄,正是「用選票教訓」的結果。

第二、傲慢的心態

過去民進黨的崛起之路,基本上靠着臺灣基層社會的支持,才獲得了足夠的政治能量,去挑戰壟斷臺灣社會結構的國民黨政權。而且臺灣也給了民進黨充分的執政機會,在2000年首度贏得政權,最後卻在陳水扁貪腐烏雲中黯然交出執政權。經過八年沉潛,原來一度被認定可能長期不振的民進黨,又在2016年重新站起,表示臺灣人民仍然願意再一次相信民進黨。

不過,社會無法再給民進黨太長的適應期,也不再給民進黨太大的試錯空間,希望民進黨能以大破大立的手段,幫助這個停滯的社會盡快走出困局。但是民進黨仍然以意識形態爲第一要務,盤算着一黨的自身利益,根本沒有把民衆的訴求和期待放在心上,例如陳菊多次輔選時,發言內容都把民進黨的勝敗等同於臺灣的前途,在大選前夜的造勢晚會上,一樣念念不忘。

這種過於「靠勢」的心態,不只讓原來的支持羣衆寒心,更讓期待改變的臺灣民意大失所望。兩年多前蔡英文勝選演說上感人肺腑的自惕:「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卻讓位給了不該有的傲慢心態,認爲自己已經綁架了臺灣的未來,完全掌握不到社會的脈動與民衆的需求,使得人民不僅拍了桌子,而且掀翻了桌子。

第三、執政手法粗糙

蔡英文以「改革者」的姿態坐上總統寶座,不可否認,蔡英文確實有其改革社會的理想,問題的癥結在於,空有想法卻沒有策略與步驟。

民進黨執政之後沒多久,許多強行推動的社會政策都受到了極大的反彈與阻力。最爲嚴峻的問題出現在年金改革,在沒有足夠的溝通與配套的情況下,原來立意良善的年金改革,卻成爲撕裂臺灣的主因之一。此次九合一選舉許多縣市「翻盤」,都能看到軍公教退休人員的憤怒臉孔,強大的怨氣壓垮了民進黨已呈氣若游絲的氣勢。

除此之外,還有「一例一休」以及《勞基法》修惡等爭議,曾經說過「勞工永遠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一塊」的蔡英文,卻在上任之後站在資本家身邊,背棄了自己開出的承諾。對社會改革方面,蔡英文開出了一長串清單,但兩年後做一盤點檢視,除了針對國民黨的報復性改革措施,沒有任何一項改革能令人民滿意。對改革缺乏有效掌控力度,在方向和節奏上都左支右絀,再加上粗糙的執政手法,短時間內開闢太多戰場,硝煙四起,讓民進黨左右不討好,支持度當然如融雪般下崩。

第四、鬥爭思維仍在

民進黨從街頭運動起家,在體質上充滿了草莽與鬥爭性格。坦率說,民進黨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蔡英文當初當選主席,也被賦予了改革外界對民進黨的期待,能夠去除掉該黨強烈的草莽和鬥爭性格。遺憾的是,就算經歷了兩次執政,就算是以「冷靜小英」自詡的學者性總統,也一直沒有理解執政的真諦,一言一行仍動見背後的政治算計與鬥爭,並未扮演好執政黨的角色。

民進黨2016年執掌政權之初,隨即展開「追查不當黨產」以及「促進轉型正義」兩條戰線,儘管站在了歷史與道德的制高點,但是組成人員與推動手法屢屢遭到外界質疑。尤其是在選前爆出了「東廠」事件,更坐實了追殺國民黨的批評,轉型正義的面具由此被扒下,赤裸裸的政治追殺和「去中國化」做法,完全背離了臺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本質。

除此之外,臺大校長至今仍然懸缺,民進黨不惜動用各種政治資源,只爲封殺出身藍營管中閔,也給臺灣社會留下了非常負面的評價與印象。這次以一人之力幾乎掀翻了整個臺灣的韓國瑜則是另一個案例。如果民進黨不搞政治鬥爭,不爲了硬塞一個政治酬庸,讓吳音寧擔任北農總經理而把韓國瑜硬拉下馬,也不致出現今天的韓國瑜效應。臺灣社會賜予了民進黨執政機會,希望民進黨能幫他們發展經濟與民生,但民進黨非但沒有做好治理的工作,反而把執政重心從經濟民生轉移到政治鬥爭,人民失望之至,不難理解。

第五、荒謬的政治意識形態

「親美遠中」一直是民進黨的政治意識形態,但這個意識形態的荒謬與不合時宜,在這次選舉中被完全展現。九合一選舉屬於地方層級,但是民進黨政府老舊的世界觀,以及不斷傾向衝突的兩岸關係,把臺灣自絕於區域格局變化之外。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在底層討生活的民衆,但同時也必然衝擊到民進黨的選情

民進黨對外策略的兩面性相當清楚,一面是在臺獨意識形態的綁架下,放任兩岸關係走上危險鋼索;另一面就是不斷強調「與理念相近的國家」走在一起,言下之意就是要更往美國霸權身影靠攏,透過政治與軍事等合作,強化「臺美友好」的國王新衣。

但民進黨說不清楚的是,在中國大陸與日俱增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之下,臺灣身處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旁側,處理不好兩岸關係,卻往美國一面倒,不僅會將臺灣推向危險的邊緣,而且根本就是一廂情願。

進入選舉季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民進黨不是以政績取信於民,而是不斷丟出「兩岸牌」與「恐中牌」,企圖將地方選舉擡升到統獨對決的層次。甚至打出「美國牌」,例如前行政院長游錫堃輔選蘇貞昌時稱,「如果民進黨選不好,會讓美國看不懂,覺得臺灣是不是不支持美國。」這一連串的「恐嚇」 ,不只未能拯救民進黨的低迷選情,反而收到更大到的反效果。

再往回看,馬英九在選舉期間突然冒出一句「不排斥統一」,卻未在社會激起負面反應,說明了臺灣社會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已經逐漸以更爲務實、健康的心態看待兩岸關係,可以說是提升了對於統獨議題的免疫能力。面對臺灣社會微妙的氛圍變化,過去一向標榜從基層中走出來的民進黨,卻在進入廟堂之後,與民衆越離越遠,對人民訴求和區域的情勢變化完全失控,難道不應該徹底反思?

第六、蔡英文缺乏領導力

作爲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其性格弱點也透過這次的選舉而外顯。在臺北市長一役,蔡英文一直拿捏不定與柯文哲的關係,優柔寡斷,完全被黨內深綠綁架。就算在選戰末期確定與柯文哲切割,強勢爲姚文智站臺,但早已把中間選民往外推出去,導致民進黨在整場選戰中居於被動。

與此同時,黨主席理應是一個平衡派系力量的位置,但是蔡英文管不住黨內派系,此次翻盤的宜蘭、雲林與高雄,都看到了民進黨內部分裂造成的後遺症。另外在社會改革上,蔡英文的領導力也沒有通過社會考驗,幾乎每一項改革都處於失控狀態。在兩岸關係上,蔡英文也被深綠與獨派所綁架,在兩岸問題上遮遮掩掩,最後乾脆全面倒向美國。無法張開雙臂擁抱思變的民心,作爲一個領導人,更看不到區域格局的顛覆性變化,這對臺灣是多麼危險的事!

總結以上六個面向來說,九合一的選舉結果,已給了民進黨一個大大的警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進黨必須記住,唯有以民爲本,以2,300萬臺灣人的福祉爲己任,才能夠守住社會信任,纔能有下一次的執政機會。現在選舉已經結束,無論是怪大陸或怪假新聞,或是怪民意如流水,已經都沒有用了,一敗塗地的民進黨,該好好徹底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