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不像農民”的農民

日前,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江蘇省“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充分發揮“新農人”聯農帶農作用,力爭到2027年底培育“新農人”頭雁1000人,帶動培育“新農人”雁陣10000人,搭建起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人才矩陣。

“新農人”常常被稱爲“不像農民”的農民,他們以農爲職業,掌握現代農業所需的專門技術,與傳統農耕社會的“泥腿子”有着本質的區別。近年來,隨着農業轉型加速,農業科學化、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觀光農業、旅遊農業、都市農業、休閒農業等表現形式逐漸豐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成爲新農人。江蘇“新農人”培訓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聚焦返鄉下鄉大學生、能人、退伍軍人等創新創業羣體,培育眼界寬闊、敢於拓展的“新農創”隊伍;藉助實訓場所,培育一批在農業細分領域具有過硬專業本領的“新農匠”隊伍;圍繞集中育供秧、統防統治、糧食烘乾等重要環節,培育一批精於業務、能力突出的“新農服”隊伍;圍繞電子商務、直播銷售等新業態,培育一批懂農業、懂電商、懂品牌、懂市場的“新農商”隊伍;鼓勵開展校地合作,培育知農愛農、羣衆認可的“新農幹”隊伍,等等。可以期待的是,這一行動計劃的推進實施,有利於推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相互協作,共同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這個事關大局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綜合考慮各地農業勞動力實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和城鎮化發展進程等因素,已經開展了多個輪次的針對性培育。首先是“煥新”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老農”,對他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和水平;其次是吸引一批有鄉愁、想創業的“新農”,對返鄉農民工、在鄉青年出臺優惠政策,開展創業培訓,培養一批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然後是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對涉農專業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專題培訓,鼓勵引導他們到農業領域就業創業,讓他們成爲今後農業的新生力量。需要注意的是,現代農業不僅僅是種地那麼簡單,它需要農業技術、供應鏈、電子商務等多個門類的知識,如同工廠的電工、車工、鉗工等一樣,也需要“術業有專攻”,在原來的“基礎教育”之上,這次的行動計劃增加了學科門類,相當於讓新農人從“本科生”提升成了“研究生”,無疑有助於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曾幾何時,農民只是一種與生俱來、人爲固化的身份。現在“不像農民”的新型農民不再侷限於種地謀生,而是需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發展,渴望通過農業生產獲得職業成就,實現人生價值。剛剛出臺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目的就是要培養更多的“新農人”。江蘇把新農人培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鼓勵新農人蔘加鄉土人才職稱評價,探索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領域高技能實用人才技能認定評價等,協同推進新農人培育,推動全省新農人發展生態持續優化,必將爲全省鄉村注入活力,助推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