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濫權 藍營的歷史轉折

(圖/本報系資料照)

正當美國對等關稅風暴來襲時,民進黨非但不思團結朝野共赴國難,並暫停大罷免,反而選擇火上加油,以國家機器爲利刃,鎖定在野黨與民間罷綠團體展開政治追殺。

近期檢調單位突襲多個縣市國民黨黨部,並羈押黨部幹部和罷綠委公民團體的領銜人,這已不是單純的司法程序,而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動作。民進黨對於罷藍委團體毫無顧忌地大力支持,面對罷綠委的聲浪,卻動用司法搜捕異己,這是假藉「選擇性民主」行威權迫害之實的綠色恐怖。

面對這場荒謬劇,藍營終於從悲憤中覺醒,各路戰將集體出手,回敬執政黨的霸道。地方首長蔣萬安、盧秀燕紛紛公開對執政黨喊話,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號召426凱道集會,要用人民的力量對抗綠營濫權。這場行動不僅是藍綠政黨的對抗,更是一場公民社會的不服從運動,要對威權脅迫下的民主沉淪敲響警鐘。

國民黨此役終於展現出反對黨應有的樣貌,不只是口頭抗議,而是從地方首長到中央高層,形成多點出擊的反制策略,逐漸轉化爲議題設定的主動出擊,並開始扭轉大罷免以來的不利局勢。

首先,國民黨在政治定調上直指核心問題——民進黨濫用執政資源,打壓反對聲音與民間監督。罷藍罷綠皆有連署瑕疵的傳聞,爲何檢調只查「罷綠」團體?即便連署違規,使出「大炮打小鳥」的司法誇張手段,顯示檢調不過是掩飾執政黨政治報復的假面。

其次,藍營採取「分進合擊」戰術,打出一套高低配合、剛柔並濟的反擊組合拳。蔣萬安的倒閣呼籲雖強硬,卻有設定議題、轉移主軸的戰略意義;侯友宜提出國是會議,向中間選民喊話;盧秀燕關注經濟民生,弱化民進黨「轉移焦點」的企圖;朱立倫則直接動員街頭,讓政治追殺的效果變成反彈力道。

再者,就政治效益而言,這波藍營反制動作短期內有助於鞏固基本盤、吸納反綠選民。若426凱道集會規模壯大且和平理性,將爲藍營爭回話語權,並對民進黨形成實質壓力。中期而言,若能延續此波氣勢,將有利於2026年地方選舉,甚至影響賴清德執政的正當性與民意支持。

長遠來看,若藍營能持續將此波反擊轉化爲對綠營執政的揭穿與反省,揭露其獨裁本質,那麼2028年或許將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到那時,綠營將不再能高居道德制高點。

正如前總統陳水扁所言:「民主要包容,清算絕非對付在野勢力最好的辦法。」可惜賴清德依然無法領悟「民主不是民進黨的專利,更不是其打壓異己的工具」。我們的自由與正義,需要靠全民共同守護,而不是任由權力肆意踐踏。(作者爲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