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免密支付”風險,不能僅靠“謹慎使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朱文龍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針對近期頻發的 "免密支付" 盜刷事件,呼籲消費者謹慎使用該功能。

開通“免密支付”之後被盜刷,並非危言聳聽。

從“中消協陸續收到的消費者投訴”中的“陸續”這一表述看,被盜刷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前段時間,就有多名網民反映,自己開通“免密支付”後遭盜刷,無故出現多筆扣費,金額從幾千元到一萬多元不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提示,提醒消費者優先關閉免密功能、設置高強度密碼並注意更換、養成定期對賬習慣等,很有必要。對此,消費者應當聽勸,以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中消協的提醒,引發了一個公衆關心的話題,如何保障“免密支付”在安全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免密支付”要想走得穩,消費者提前瞭解風險的存在,至關重要。如今,部分平臺出於這樣那樣的考量,只知道鼓動消費者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對風險的提醒。

比如說,在一些平臺上,只要免密支付被使用,就自動勾選開通免密支付選項,而相關免密支付提示字體小、顏色淺,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會“被同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免密支付開通容易取消難,不但操作程序複雜,而且退出路徑難找。

“免密支付”要想走得遠,就得保持風險意識,對可能存在的盜刷風險有清晰的認知,謀劃好相應的應對措施。要看到,平臺雖然設置了單筆免密額度的上限,但是,一旦賬號被不法分子盜取,採用短時間內高頻次小額盜刷的手段,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小的損失。解決這些問題,讓“免密支付”走得穩走得遠,需要構建多方共治的防護網。

對於監管部門來說,不妨重新評估“免密支付”技術的安全性,與此同時,健全監管機制,通過約談指導、立案查處、責令整改、通報曝光等方式對相關平臺、商家進行制約、懲戒。

對於平臺來說,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將單筆限額與消費場景深度綁定,且將單筆限額設置較低額度,一旦發現“免密支付”被頻繁使用,應及時提醒消費者。此外,還要做好風險提示工作,多一些警示,少一些誘導,不要把風險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對於消費者來說,應審慎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即使開通免密支付功能,也要經常檢查賬戶交易記錄,避免財產和隱私遭受損失,自己要對自己的安全負責。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