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是每個人的事 臺灣豬是國人共同價值 養豬產業升級吸引生力軍 邁向亞洲第一非疫區

農業部常務次長 杜文珍 曾任農委會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碩士。

【口述╱杜文珍 採訪╱蕭尹琪、洪與成 整理╱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臺灣豬在今(2024)年7月傳統豬瘟拔針滿一週年,接着要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爲非疫區國家,有望在2025年成爲亞洲第一個口蹄疫、非洲豬瘟以及傳統豬瘟3種疾病的非疫區國家。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專長獸醫與動物防疫,從動物疫病防控的專家到擔任我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常任代表,在防疫的國際舞臺,分享臺灣落實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防疫工作的心得,促進國際交流。防疫成功有賴堅實防疫體系以及產業體質改造,臺灣政府大力支持民間養豬產業自主升級,農業部持續支援專家指導,跨部會資源協力來提高產業競爭力。

我國養豬產業以「內銷爲主,外銷爲輔」爲發展策略。在1997年發生口蹄疫之前,臺灣2,200萬的人口大約養了1,100萬頭豬,兩個人養一頭豬,可知當時有很大的外銷市場,在口蹄疫發生後一夕轉變。危機的發生也是轉機,帶來產業轉型,加上社會環境變遷,國人環保意識擡頭,目前我國養豬產業的整體規模雖然無法像以往持續地增長,但每場平均飼養頭數持續上升,朝規模化邁進。

臺灣拓銷豬肉出口的目的在於健全產銷鏈,分散農民經營風險,當國內豬肉可能發生供過於求的情況,可藉由輸銷海外等方式降低國內毛豬價格波動的風險,發揮保障農民收益的效果。

臺灣拓銷豬肉出口的目的在於健全產業鏈,分散風險。 (攝影╱黃世澤)

百億養豬的下一步 精準飼養循環永續養豬產業

百億基金的投入,是在政府的協助挹注下,讓養豬產業加速轉型升級。不只是養豬,周邊相關的產業如畜牧設施、飼料、藥品、屠宰和最末端的消費者,彼此環環相扣。百億基金一共編列新臺幣128.3億元的經費,計劃即將屆期,我們在豬場轉型升級與建構豬肉冷鏈物流體系等任務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有效促進產業的現代化與競爭力,不僅改善產業形象,也能吸引新血加入,有繼續推動的必要。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