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到炸!臺灣25款熱門小吃「營養比例」曝...勾芡=大地雷
▲臺灣小吃羹面類,有滿滿勾芡,營養比例超失衡。(示意圖/取自pixabay免費圖庫)文/陳俊旭很多食物都有隱藏油脂,例如花生、黃豆、瘦肉、蔬菜、種子類…等等,不一定是炒菜油或肥肉纔算油脂。在電腦輸入所吃食物的種類與份量,經過精密計算,才能得到比例,不是目測可以知道的,答案揭曉時,通常會和一般人想像有蠻大的差距。目測與精密計算會有明顯差距的另一個原因,是水分。譬如說,吃一塊重四十公克的瘦肉或肥肉,並不表示你吃進四十公克的蛋白質或四十公克的油脂。因爲這四十公克裡,除了蛋白質和脂肪,其他還有水分。一塊煮熟的瘦肉,水分佔六十%、蛋白質佔二九%、脂肪佔一0%,所以四十公克的瘦豬肉,蛋白質只有十二公克、脂肪四公克、澱粉0公克。而一塊四十公克的五花肉,蛋白質約佔九公克、脂肪十二公克、澱粉0公克。所以,如果要精確計算,必須請專家幫忙,或者你也可以到衛生署網站查詢每一種食物的各種營養素比例,雖然頗爲麻煩,但是親自算過一遍之後,保證你大有收穫。經過我對臺灣小吃的營養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營養比例與中間型3;3:4差距很遠。
▲常見食物的營養比例。(圖/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舉例來說,一碗蚵仔麪線裡的蚵仔只有幾顆,蛋白質和油脂皆明顯不足,最多的只有澱粉(面線與太白粉勾芡)。經過計算,蚵仔麪線的營養比例爲蛋白質三.七%、脂肪一二.八%、澱粉八三.五%,距離第一型或中間型都非常遙遠。餛飩麪比較好一點,蛋白質二五.五%、脂肪一五.七%、澱粉五八.八%,勉強可說是第一型。運動量越大,身體越傾向第一型代謝。所以,農夫或勞動者可以多吃一些澱粉。日據時代的臺灣人、文革時的大陸人,體能耗費很大,澱粉攝取比例高達六十%至八十%,但都沒有肥胖或糖尿病的問題。現代的上班族或學生族,體能活動量很低,雖然體內有阿公阿媽類似的基因,但表現出來的代謝傾向,很多人已經偏向第二型。
▲現代人澱粉吃太多,容易有血糖不穩、情緒不穩、鮪魚肚等問題。 (圖/pakutaso免費圖庫) 本文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新自然主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