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麗篇章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黨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釋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基本路徑和重大任務舉措,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發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總動員令。
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部黨組全面推動教育戰線錨定“強國建設、教育何爲”時代命題,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緊扣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不斷推動教育事業取得新進步、開闢新局面。
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育人之本,莫如鑄魂。立德樹人關乎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着眼政治屬性,教育必須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確保我們培養的人始終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
教育部黨組將“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爲教育強國建設的首要工程,持續推動構建立德樹人新格局。
2024年年底召開的第二十八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對做好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要推進高校黨建和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紮實做好高校黨建工作,爲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參會代表紛紛表示。
“把重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爲育人資源”“用好用活上海豐富紅色文化資源”,教育部與各省份舉行會商會議時,多次就相關工作會商討論,同題共答。
鑄魂育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尤爲關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參考講義(試用版)》與教學案例集編寫出版,教育部會同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舉辦思政課集體備課會,進一步推動領導幹部上講臺講思政課。2024年秋季,修訂後的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新教材系統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要求,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內容,選材更加豐富,編排更加科學,育人導向更加鮮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
把課堂搬到文化底蘊博大厚重的北京中軸線上,邀請大中小學教師、故宮博物院專家以“在故宮讀懂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爲主題作“金課”示範教學……不少學生感嘆:“思政課原來還能這麼上!”基於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金課”建設聯盟等平臺,中國人民大學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面對思維活躍的青少年,如何把國情教育講座講得“入腦入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
教育部持續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在關鍵處落子,全面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體強化理論武裝、課程教材、文化涵育、實踐育人、網絡育人、隊伍支撐、資源保障、力量集成,持續整體構建“大思政”格局和育人生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一體貫通,改革“組合拳”接連出招,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見行見效,不斷書寫進取篇章。
促進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體現着教育強國“公平”與“質量”的底色。
着眼人民屬性,教育必須回答好教育的基本立場和價值追求問題,促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沒想到只在App上填寫了一張表,上傳了相關材料,就給孩子完成了入學報名……”2024年義務教育新生入學季,很多省份的家長們驚喜地發現,當地採用數字化手段,將新生入學信息採集、戶籍覈驗等5件事集成爲“一件事”,爲家庭提供入學便捷服務。
教育入學關係千家萬戶。教育部持續推動各地對“入學”環節進行數字化、集成化流程再造,將“教育入學一件事”打造成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民生工程。
2024年,“公平、質量”的主線貫穿始終——
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啓動,劍指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升招生入學工作的公平性、科學性、規範性、透明度;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行動,進一步清理整治基礎教育領域存在的違法違規、違背教育規律行爲和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爲。
2024年,“擴優、提質”的步伐堅定有力——
教育部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迭代,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在國家平臺深度應用、公共服務提質升級、人工智能賦能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舉措;十七部門聯合發佈《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確保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落實落地。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教育事業發展聆聽着人民的心聲,迴應着百姓的期待。
越來越多學校的課間時間被學生的歡聲笑語充盈,大連市全域義務教育學校課間休息時間由10分鐘調整爲15分鐘,學生們走出教室、走向戶外;高等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政策調整,2024年國家獎學金的獎勵名額翻倍,獎勵標準從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
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徵程中,數字化“雙翼”持續躍動騰飛的力量。
2024年3月,數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專項行動暨“擴優提質年”正式啓動,啓動“同上一堂好課、共讀一本好書”活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行動。2024年年末,國家終身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線,爲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再添力量。
“智慧教育平臺讓我如獲至寶,天南地北的好資源‘一網打盡’,隔着屏幕就能和名師‘一對一’,在家也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寧夏固原市第一中學學生馬嘉怡說。
一樁樁教育“關鍵小事”,不斷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人民滿意”的初心與使命,指引着教育戰線向着更加優質、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務持續邁進。
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教育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爲牽引,着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着眼戰略屬性,教育必須回答好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發揮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功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
“龍頭”既起,2024年,一系列政策舉措相繼出臺,爲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硬核”支撐,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的“四樑八柱”——
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工作推進會、卓越工程師培養現場交流推進會等相繼召開,爲全面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供新的要素支撐;增設電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種等24種戰略新興專業,開展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評估,進一步優化高校專業佈局結構。
也是在這一年,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一大批“國之重器”和超級工程關鍵技術研發人員獲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表現突出,充分體現了高校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力。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羣體。
2024年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產業賽道聚集2007家企業申報4504個命題,有1073所高校、7.4萬個項目、31.1萬人次報名揭榜答題。一批批青年人才嶄露頭角,永葆“闖”的精神、精進“創”的本領,閃耀賽場。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全國教育大會結束後,2024年9月14日,教育部、江蘇省在北京共同啓動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此後短短100多天,江蘇已與60多所高校進行對接,遴選出近1000項有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圍繞“區域中心”這一全新平臺,國家部委、有關省市、高校、企業等加快謀篇佈局、協同發力,加快推動高校技術成果轉化。
2024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產教融合邁出積極有力步伐。做實“一體”、建強“兩翼”,雲南、江西、福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相繼啓動,面向重點產業經濟區新增6個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立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依託聯合體建設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和轉化中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4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報告》指出:“隨着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深入推進,行業、企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紛紛成立專門組織並投入大量資金,致力於推進人才供需平臺的建設和共享機制的構建。目前,各地已成功組建不同層次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千餘家。”
2024年7月舉行的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現場推進會,則聚焦職業院校課堂,按照“國家急需、產教融合、供需適配”的原則,推動各地各校打造“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以教學關鍵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動職業教育“大改革”。
從上海張江到深圳南山,從武漢光谷到成都天府……教育力量創造的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彰顯着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壯闊征程中的突出貢獻力。
教育強國建設,征途漫漫。2025年,是教育強國建設全面佈局、高位推進之年。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下,面對全新任務,教育戰線將在中國教育與現代化、中國教育與世界教育的大座標中錨定歷史方位和責任,學明白、想明白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點要點、教育強國建設必爭領域、改革攻堅的着力點,全面提高教育強國建設執行力,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徵程華麗篇章,繼續爲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9日 第01版
作者:本報記者 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