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曝光 拍到高價值影像

共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曝光!曾拍到高價值影像。圖爲飛行前組織檢查。(中國軍網)

大陸 《解放軍報》7日頭版介紹中共空軍航空兵某無人機團隊事蹟。作爲共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在某次重大任務中,操控無人機連續高強度飛行,刷新最長在空和最高強度歷史紀錄,並偵察拍攝到高價值影像。

「十年磨一劍!」翻開該團編印的《大漠天鷹》畫冊,可以看到在改革強軍中,該團從繁華都市移防西北大漠,成爲空軍察打一體無人機「種子部隊」痕跡。

奔赴邊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新型作戰力量成長的部隊去。飛行員黃潤楷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本科時,對插上「人工+智慧」翅膀的無人機充滿好奇。可剛到部隊駐地,看到漫漫黃沙,心中不免泛起波瀾。

無學習教材、無操作經驗、無訓練範本,面對全新的裝備,官兵想方設法查找資料學習研究。戰機由「帶我飛」變成「代我飛」,一字之差,讓各專業官兵都開啓「拓荒」模式。他們在廠家幫助下,跟研、跟試、跟產,決心闖出一條新路。

幾個月後,《維護規程》《操作手冊》《組訓流程》等新鮮出爐。捧着自己編寫的「教科書」,他們實現了「當年接裝、當年實射、當年形成戰鬥力」的目標。

近幾年,一大批高學歷、90後官兵甘願放棄優越生活,在這片沙漠紮下根,翱翔在無人戰場的廣闊天空。

在指揮方艙,團政委劉傑說:「無人機部隊怎樣轉型,是全團官兵積極探索的課題。」那年,裝備更新換代,新機智能化程度更高,操作難度更大,是一場脫胎換骨的升級。

如何「換羽高飛」?時任大隊長蔣海鵬回答:「走出思維『繭房』,讓老經驗歸零。」

他和戰友們認真研究近幾場局部戰爭案例,研析新型作戰概念,探索無人機戰法。

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材,從內部打破是成長。過去,團裡外出駐訓,機關參謀需要跟隨組訓。有時分片任務增多,參謀力量捉襟見肘。爲此,他們探索推行大隊組訓模式,把作訓單元從團縮小到大隊,優化力量編組,構建靈敏的體系模組。

二大隊航電師周志傑兼任參謀一職,這對他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一次重塑。由於他對大隊的訓練情況比較熟悉,訓練方案制訂、戰術行動謀畫、訓練動態監控等更有針對性。今年初,該大隊因完成任務出色榮立集體二等功。

「改革大潮不等彷徨的腳步。」工程師倪國琛說出這樣的體悟,源於一次尷尬的經歷。

那天演習,他對偵察到的圖像,按慣例判讀上報。但上級的接連追問讓他冒出一頭冷汗:「爲什麼只有『敵』戰車數量?型號呢?參數呢……」

「打仗打的是對方的認知盲區,簡單粗略的情報難以滿足新的戰場需求。」爲此,該團發動大家涉獵更廣泛的學科領域,儲備更豐富的作戰知識。如今,倪國琛已成爲「情報通、一口清」。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纔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捱打。思考着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該團在實戰化演訓中磨礪成長,逐漸成爲「臨機召喚,召喚即打擊」的空中精銳。某次重大任務中,他們操控無人機連續高強度飛行,刷新了最長在空和最高強度的歷史紀錄,並偵察拍攝到高價值影像。

官兵們並不滿足於此。在缺少航線地圖、氣象數據的情況下,他們不斷挑戰陌生空域、複雜電磁環境。

未來戰場,不想成爲別人的獵物,只有讓自己先成爲「狩獵者」。

一次演習,導演組臨機指定移動靶標。副大隊長鄧亞書精準操控,一擊命中,贏得滿堂彩。這麼精準,有什麼訣竅?鄧亞書說:「我的大腦,加上戰機越來越強大的智慧系統,讓戰場態勢分析、數據計算更有智慧。」

帶着智慧去捕獵,才能在未來戰場出手更快、更準、更狠。可是,當系統做出錯誤判斷時,該怎麼應對?

那年,戰鷹剛服役不久,出現剎車異常。大家按照慣例,替換了新的器件。不承想,器件沒有問題,是電腦自身邏輯錯誤,導致信號回饋故障。機務中隊長李少宵悟出這樣一條心得:「電腦可以代替人工發出指令,但是單執行緒的思維、機械化的排故手段,無法給智慧化裝備『治病』。」

裝備再智慧,決定打贏的最終因素還是人。前瞻未來智慧化作戰,人必須先「更芯換腦」。

該團組建裝備研究小組,聚焦前沿、服務戰訓,推動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相互轉化。他們定期蒐集基層分隊無法自行解決的戰訓裝備難題,與院校、科研機構和工業部門深入探討故障成因、合力推動裝備改進。

據報導,「要努力將機型優勢轉化爲勝戰優勢。」團參謀長餘瑞超稱,隨着無人機應用的日漸廣泛,只有更加積極主動謀戰研戰,探索創新訓練模式、作戰理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提高無人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近期,裝備研究小組對資料分析進行優化運算,並計劃與院校科研團隊聯合搭建實驗平臺、開展數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