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改革開放必須更上一層樓

大陸國家發改委宣佈要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經濟近期百症齊發,既有短期的景氣低迷與通縮危機,也有長期的結構性問題。提振之道莫衷一是,有人主張在財政寬鬆和調降利率上採取強刺激措施,認爲不盡快下猛藥不足以解危,甚至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轍,陷入失落困境,從此一蹶不振。有人期期以爲不可,認爲大水漫灌和大幅降息後遺症太大,而且傷筋動骨,唯有培元固本纔是正道。中共官方目前沈穩應對,提出的對策一方面是避免出現緊急而不可收拾的危難,另一方面是精神喊話重於強烈刺激,希望先能提振消費與投資信心,再徐圖以進。

紓困政策當然必須精準到位,過猶不及皆非允宜,從長遠看,唯有深化改革開放,將近年來踩煞車的經濟管治措施大幅鬆綁,弘揚市場機制,降低意識形態思維,纔是解危紓困並且長治久安的根本之計。經濟治理需要理性務實,避免被狹隘的政治路線禁錮,更不能受制於道德上的執着。

以近期爆雷不息的房地產爲例,拯救的不只是地產商和投資者,也包括地方財政、企業與居民的資產及財富,否則再惡化下去,政府與企業投資必然持續萎縮,消費也將更萎靡不振。資本市場也必須搞活,否則科技創新、企業家精神、投資者信心與消費力無以提振。房地產與金融市場確實投機性強,但如果資金蓄水池縮小,財富倉儲體系委頓,將對需求的長期調節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不足以建構積極活躍的經濟體。無論長短程而言,土地轉讓市場必須保持活絡,才能解除地方財政危機,確保公共投資能量。資本市場亦然,唯其活躍強韌,方能對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及社會財富保值增值提供積極助力。

在外部環境益趨惡化的情況下,中國大陸致力於活絡經濟內循環,但除非解決內部需求的結構性不足問題,也就是緩解可支配收入不足的問題,從根本上扭轉全面需求萎縮趨勢,否則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休想有安寧與興旺之日。如果地產與資本市場持續低迷,造成的危害必然既緊迫又深遠。

由於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共中央近年重實業、硬科技而輕虛體與服務業,因此未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特別是以現代金融業爲代表的高端現代服務業,致使服務業在吸納大量就業、優化分配結構、培育人力資本、促動變革創新上未能發揮充分效益。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是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已經不是光靠全球化與出口可以紓解,何況又面臨外循環出口遇到全球衰退以及科技遭受鎖喉的雙重衝擊,導致經濟循環體系同時承受內外共同的週期性波動干擾,通縮壓力隨而更加沈重。當今之計,必須加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健全法治體系,加大市場效能,並且進一步國際化,從資產端讓房地產和資本市場興旺與升級,毋寧是當務之急。

大陸的經濟困境表現在成長停滯與通縮威脅上,癥結則在於消費者和企業對政府出現信心危機,特別是民企對於長期發展的信心脆弱,嚴重製約投資意願。中共政府近年將國企置於民營部門之上,對民企多方整頓與管控,對外企的友善也不如過往。凡此都與40餘年來改革開放的方向違和,造成制約作用,近期的政策立場澄清與精神喊話收效有限,投資意願未見明顯回升,產業鏈外移也未歇止。無論是民企或外資,民營部門對經濟運轉至關重要,北京當局亟需在實際支持上更加強而有力,才能彌合業已損傷的破口。日前國家發改委宣佈要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立刻促使A股三大指數全線跳漲,未來北京當局必須以更具體的舉措支持民營部門,並將更多資源引向民企而不是國企,方爲治本之道。

總之,中國改革開放產生的效益非常宏大,但幅度仍不夠,在此經濟出現停滯危機的當頭,更應進一步深化,再上一個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