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匯市亂流 廠商不能單靠央行穩定
工商社論》
新臺幣匯價今年有如搭上雲宵飛車,1月17日升值至27.607元,改寫25年新高,之後因俄烏戰爭爆發,加上美國鷹式升息,新臺幣2月跌破28元、4月跌破29元、8月失守30元,之後貶勢更一路加速,9月、10月接連跌破31元、32元。正當市場認爲新臺幣一去不回頭的往33元靠攏時,11月新臺幣卻演出大反轉,11月9日新臺幣從32.062元升回31.903元,14日盤中更已回到31.04元,距離回到30元僅一步之遙。
特別是11月11日和14日兩天,新臺幣可說激情演出,11日受外資匯入帶動,新臺幣單日大漲4.95角,創下23年單日最大漲幅,14日新臺幣續漲2.94角,臺北外匯市場更爆出33.215億美元的八年來單日最大量、也是史上單日第八大成交量。合計兩個營業日,新臺幣合計升值了7.89角,漲幅合計達2.53%,兩日成交量合計49.225億美元,相當平常一週的成交量。
這樣不尋常的表現,讓外界質疑中央銀行向來採穩字訣的匯價政策是不是變了。更有人統計,去年新臺幣全年最高價是27.607元,最低價則是31.616元,高低價差4.009元,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3.54元,也是25年來全年新臺幣高低價差最大的一年,顯示央行總裁楊金龍上任僅四年半,新臺幣匯率一年內的波動幅度已超越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在任的20年,進而解讀相較彭淮南的謹慎保守,楊金龍的風格較自由狂野。
新臺幣前一次發生數日間大幅波動,應該回推到1998年1月亞洲金融風暴時期,也就是彭淮南上任之前,1998年1月5日新臺幣從前一營業日的32.667元,一次貶值5.59角至33.226元,次日又大幅貶值5.29角至33.755元,隔日更直接貶至34.4元,也就是四天內新臺幣貶了1.72元。當時主要是國際金融大鱷如索羅斯等狙擊亞幣,加上外資透過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加劇新臺幣投機買賣盤,才讓新臺幣出現短期大漲後又急貶的奇特走勢。
但回到這波新臺幣走勢來看,首先是在央行隔斷NDF後,目前市場投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已微乎其微,再者,這波新臺幣先下跌一段時間,又於近日回漲,雖然也是來自外資大量進出,但主要是反映外資在股票市場的買賣超,而非有特定人炒匯,且相較國際其他貨幣走勢和美元指數,可看出新臺幣走勢並未脫隊,也就是不存在被攻擊的隱憂,主要還是順應國際匯市波動。
以成交量爲例,臺北外匯市場上次爆出30億美元以上大量是在今年3月7日,當時因俄烏戰事擴大,外資賣超臺股822億元后匯出;反觀這次外資因美國鷹式升息的預期緩解,11、14日合計買超臺股865億元,可見這波新臺幣帶量走升,主要是外資歸隊所致。
也就是說,新臺幣今年以來的匯價波動,並非央行的外匯政策有所改變,而是在國際潮流中不得不然的結果。以美元指數來看,彭淮南在任的20年期間,美元指數高低點各爲118.95和72.53,高價落差約46.42點;可是近一年間,美元指數的高低點分爲114.78和94.63點,也就是高低波動了20.15點。
再看11日和14日新臺幣合計漲幅2.54%,同期間日圓也對美元升值4.87%,韓元漲幅則有3.89%、泰銖3.1%,連人民幣期間對美元都升值2.98%,幅度也超過新臺幣,包括馬幣、星幣升幅也都和新臺幣相近,各爲2.46%、2.15%。
簡言之,不論是彭淮南時代,還是現在的楊金龍,央行維穩的匯價政策都沒有改變,只是近期匯市走勢全看美元指數和外資動向臉色,央行就算進場干預,頂多吸收部分升貶幅,難以逆勢而爲。
更何況,目前市場黑天鵝和灰犀牛仍未絕跡,包括美國利率走勢、美元指數變化、俄烏戰爭和中美關係等,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可以想見市場波動仍將是後續常態。
央行一貫的匯價政策方向就是避免新臺幣大幅波動,但在當前國際金融情勢下,央行能發揮的穩定效果有多少,恐怕也不無疑問。過去央行持續提醒中小企業應規劃外匯避險,金管會也要求保險業應提存外匯準備金,就是希望業者自己也能多系一條安全帶,否則路況顛簸,實難靠司機一人技術就想一路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