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海外就業劇減二十多萬人的迷思
工商社論
長期以來,我國失業率會這麼低,海外就業有很大的貢獻,去年疫情出現以前,我們就業人口中有70多萬人是在大陸、東南亞及美國等地工作,如果少了這70多萬海外就業,臺灣失業率將升高6個百分點,海外就業的重要於此可知。
依勞動統計定義,一國就業人口除了包括國內的工作者,也包括在海外的工作者,全球化之前就業機會多在國內,但隨着全球化,赴海外就業日趨普遍,以致有時國內就業機會看似不多,而就業人數依然扶搖直上,其原因就在於海外就業規模逐年擴大。
海外就業統計源於2000~2005年所出現的統計矛盾,當年從廠商面的調查統計,五年來國內僱用員工總數只微增3,000人,惟自家庭面調查的數字,五年來「受私人僱用的人數」卻大增57萬人,這兩個數字擺在一起非常矛盾,惟一能解釋的就是:這一期間有更多的國人赴海外就業了。
當然,造成這兩個數字這麼不協調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此一期間產業結構變化太快,2005年又接近五年基期的尾端,誤差會比較大,然而即使隨後依據普查資料重新推計,這五年國內受僱人數也只增加27萬人,與家庭面推估的數字仍差了30萬人之多,顯見海外就業在這一期間確實出現了重大變化。
當年的主計處第四局,也就是今天的國勢普查處展開海外就業的推計,發現2000~2005年赴中國大陸、東南亞的海外就業人口由26萬人逐年升高至40萬人,證實了海外就業確實是讓我國就業得以成長,失業得以緩和的原因。爲讓海外就業統計更爲周延,自2009年納入美國等其他地區,海外就業輪廓更爲完整,2009年達66萬人,此後逐年升高,至2019年已達74萬人,佔我國總就業人數的6.4%,對我國勞動市場的穩定,失業率的緩和,貢獻不小。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2020年我國海外就業統計,這次的數據出現前所未見的重大變化,這當然與去年疫情有關,我國海外就業人數降至50萬人,比前一年大減將近24萬人,如前所言,海外就業的增加有和緩失業,穩定就業的效果,如今海外就業大減,自然也有拉低就業、推升失業的作用纔是。
我們以2020年的就業統計,來對照2020年的海外就業統計會發現,這兩項統計些地方確實是遙相呼應,但也有若干地方予人有衝突、矛盾的感覺,茲列舉以下三點:
第一、就業人數不減反增:2020年海外就業大減24萬人,但臺灣就業人數反而由1,150萬人增至1,150萬4,000人,增加了4,000人,雖然2020年下半年隨着疫情趨穩,相關限制解封,景氣漸次復甦,然而再怎麼說也難以抵消所減少的24萬名海外就業纔是。除非,這些人紛紛返國又找到工作了,但這麼樂觀的可能性不高,再不然就是海外就業人口中絕大多數都是國內母公司派赴海外者,因此調回母公司仍得以繼續工作。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海外就業統計,並沒有辦法釐清這些海外就業者的從業身份,有多少人是自營作業者、多少是受僱於本國企業,又有多少人受僱於當地公司,多少人是老闆,因此難以釐清何以少了24萬海外就業,而國內就業持續成長的原因。
第二、失業率文風未動:失業率是失業人數佔勞動力人口的比率,當海外就業人數少了24萬人,除非這24萬人無縫接軌,全數在國內找到工作,否則他們就只有兩種可能,其一,繼續找工作而列爲失業者,其二退出勞動市場而成爲非勞動力,若屬前者會推升失業率,如屬後者會拉低勞參率。從失業率來看,2020年我國失業率3.85%,與前一年的3.73%沒有太大的變化,須知,以目前臺灣勞動市場規模,少了12萬個就業機會,就會提升1個百分點的失業率,如今少了24萬個海外就業,即令一半都找到工作,失業率也將提升1個百分點,再加以疫情在國內就業市場的干擾,失業率應該會有反映纔是,何以文風未動?
第三、勞參率幾乎未變:如前所言,少了海外就業24萬人,勞動參與率應該會降低纔是,人情之常,經濟劇變,自職場退離,會暫時退出勞動市場休息一下,例如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臺灣勞參率就降了0.4個百分點,然而2020年的勞參率59.14%,與前一年的59.17%是微降了一些,但變化非常微弱,甚者此一微弱的變化還包含疫情干擾國內勞動市場的成分,少了24萬名海外就業者對臺灣勞動市場,似乎沒有帶來什麼影響,這是真的嗎?該如何解釋?
我們肯定國勢普查處長期以來用盡洪荒之力推估海外就業統計,讓我們可以瞭解貿易自由化、全球化對國內勞動市場的影響,惟本次海外就業變化如此之大,消失的24萬名海外就業者,到底去哪裡了?目前的統計已無法完整表述,而其間可能隱含着更多尚未浮現的問題,循此,海外就業統計有必要再精進,俾使就業統計與海外就業統計如響斯應,以化解外界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