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國的北約VS.歐盟的北約

工商社論》

就在俄烏戰爭開打滿兩個月(4月24日)的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宏順利連任。這位曾經說「北約腦死」的歐盟輪值主席國總統,是本世紀第一位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統,也是最積極調停俄烏戰火的國家領導人。在美國總統拜登宣佈要更進一步軍援烏克蘭,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於4月25日再聯袂到訪首都基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30國)在俄烏戰爭扮演什麼角色,其與歐盟(27國)自主軍事機制的競合關係爲何,值得進一步探討。

細數兩個月戰事的期間,歐洲大陸還發生其他的大事件,包括:俄烏兩國曾經在北約成員國之一的土耳其進行談判,因爲基輔市郊的布查鎮慘案被媒體揭露,以致於停戰協議,功敗垂成。俄軍從北方的基輔撤軍,轉進烏克蘭的東部與南部,展開現階段的攻防。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大選,兩個親俄羅斯的國家領導人,都獲得選民的支持而連任成功。德國總統希望到訪基輔,烏克蘭總統表達敬謝不敏,原本就動輒得咎的歐盟第一大國,德國總理蕭茲,政治立場尷尬。最後則是,馬克宏總統擊敗親俄羅斯的雷朋,連任成功,但兩人都未曾對俄羅斯總統普丁惡言相向。

綜合兩個月來的發展,面對俄羅斯總統普丁動向不明的軍事戰略,美國不斷號召北約成員國家要團結,也鼓勵中立國家和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同時積極提供武器設備到烏克蘭最前線的戰區。此其間,不同於北約的美國和英國,德國和法國都希望結束俄烏戰事。這樣的分歧,同樣也出現在利益不同的西歐國家和東歐國家之間。原本保持中立的芬蘭和瑞典,長期以來與北約組織若即若離的關係,也開始考慮是否要提出申請加入北約;既是歐盟、也是北約成員的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對烏克蘭和周邊國家加入北約的積極支持,更使得歐盟與北約的問題,成爲這場戰爭的另一個角力場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約於1949年成立以來,共有五個歷史轉捩點:其一,1990年的東西德統一,以及1991年的蘇聯解體。其二,在美國領導之下,北約國家出兵阿富汗,並在2021年全面撤兵。其三,2003年以「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和英國出兵伊拉克,當時的法國總統席哈克反對,其他北約的盟國不願意追隨,迄今19年,美國尚未撤軍。其四,北約的五次東擴,吸納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五,今年2月下旬迄今的俄烏戰爭,美國主導北約成員國家,進行除了軍事幹預以外的全方位支持烏克蘭的行動。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指出,「普丁正在失敗,烏克蘭正在成功」。國防部長在基輔更進一步表示,只要有合適的武裝設備,烏克蘭就可以贏得戰爭;而且,「美國希望看到,俄羅斯的軍力被削弱,無法再重建軍事能力」。

由於歐洲大陸以外的北約成員還包括加拿大、英國、土耳其,俄烏兩國玉石俱焚的基調,是否符合北約成員國家現階段和長遠發展的最大利益,尚未明確。特別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提出,希望北約國家能每個月提供70億美元的資助,對於飽受「能源通膨」之苦的歐洲各國,是不可承受之重。德法兩大歐盟國家的疑慮,同樣是傳統西歐和中歐國家難解的重大政經課題。

歐盟唯一擁有核武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從戰事開始,就穿梭於俄烏兩國,希望能夠促成停戰的協議。他過去的主張就是,歐盟要擁有軍事自主能力,成立更強大的快速反應部隊。而德國總理蕭茲,更指出未來要投入1,000億歐元的軍事支出,政府國防預算將要佔GDP的2%。

這些矛盾的癥結在於:北約是區域性的集體防衛組織,還是全球性的準軍事同盟組織;簡言之,北約是美國的北約,或是歐洲的北約?

如果北約是美國主導下的全球性組織,則如俄國外長所言,「北約將會擴張到南海」,也因爲北約目前提供源源不絕的軍事裝備給烏克蘭,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真實的存在」。這些都是北約五次東擴之前,德法義西等主要歐盟國家的憂慮所在。

如果北約是歐洲的北約,則其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如何,在俄烏戰爭的此時,抑或未來的長期發展,還有待德國和法國對俄烏戰爭的斡旋應對結果而定。

在短期(2022年)內,美國主導北約的格局,並不會改變。主要的挑戰當是,北約如何迴應中立國家申請加入,以及更重要的,要如何與俄烏兩國達成政治上最大公約數的共識。這其中,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和克里米亞半島的領土主權,則是最大的障礙。中長期(2023~2026年)而言,歐盟勢必要建立軍事自主機制,以符合歐盟國家的整體利益,而美國對此將如何因應,歐美關係的發展值得後續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