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潮來臨!一年5600所小學關閉,爲何堅持不下去了?

今年秋季,風景如畫的嵊山小學“消失了”。

教室外依然是渾然天成的山海奇觀,但教室的窗戶都緊閉着,整座校園空無一人。

秋季剛一開學,嵊山小學的學生們就揹着書包坐上了校車,準備迎接新學校的生活。

他們是少子化浪潮中的第一批孩子,如今也在被“小學倒閉潮”裹挾着,走向未知的人生。

嵊山小學是浙江省最東邊的一所小學,創辦於1941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從教室向外望去,嵊山小學藍白相間的校舍與海天相接,一望無垠,讓人心曠神怡。

嵊山小學見證了嵊山島的發展和變遷,學校注重傳承海洋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島學子。

但如今,嵊山小學已經成爲了歷史,與枸杞島小學合併爲東海小學。

由於學校合併後位置發生了變化,嵊山島上的學生需要乘坐校車穿越跨海大橋去上學。

這就要求學生們每天早起趕校車,在通勤時間上會比以前增加,不過,專門的校車服務保障了學生們上下學的交通安全。

雖然失去了風景宜人的舊學校,還要每天坐校車來回奔波,但孩子們還是很快就適應了新學校的環境。

新學校的硬件設施很到位,每個教室都配備了空調,爲學生們提供了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校園裡有環形跑道、操場以及更多的籃球架等體育設施,爲學生們開展體育活動、鍛鍊身體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此外,教學樓前還在建公益圖書館,旨在豐富學生們的課餘閱讀資源,拓寬學生的眼界。

合併後的學校爲學生們提供午餐,學生們中午不用回家吃飯,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一切看起來都和從前別無二致,可事實卻很殘酷:嵊山小學毫無疑問是全國“小學倒閉潮”中的犧牲品。

隨着全國新生兒人口數量自2017年之後逐年減少,嵊山鎮的適齡入學兒童的數量也在不斷下降,導致學校的生源不足。

今年,有5600所小學宣告關閉。

還記得不久前的幼兒園倒閉潮嗎?

如今,那批受倒閉潮影響的幼兒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紀。

小學是培養孩子的關鍵階段,有能力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嵊山鎮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就業機會有限,因此很多年輕人舉家前往大城市發展,意在利用大城市的資源改變孩子的命運。

島上留下來的居民中,很多家庭也更傾向於將孩子送到教育資源更豐富、教學質量更高的城區學校就讀,這進一步加劇了嵊山鎮小學的生源流失。

到2023年,嵊山小學只剩下6個班,學生數量僅有73人。

與此同時,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卻是另一番景象。

雖然新生兒數量減少導致的“學生荒”,近年來有向大城市蔓延的趨勢,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學校門口,擠滿了想要爲孩子報名的家長。

爲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拼命卷工作、卷學區房,爲了一個學位可以傾其所有。

但是像嵊山小學這種小規模的學校,卻面臨着沒有生源的窘境。

維持一所小學的正常運轉並非易事,教師工資、教學設施的維護更新、校園的管理費用等等,糅合在一起都是鉅額開銷。

而嵊山鎮小學的學生數量較少,分攤到每個學生身上的辦學成本就相對較高,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學校的運行變得不太現實。

最終,嵊山小學最終只能等來撤校合併的命運。

可是話說回來,嵊山小學畢竟是公辦學校,即使沒有生源也有政府兜底將其撤校合併,很多民辦學校,在今年可真是成了“沒有額孃的野孩子”。

近年來,教育部門對民辦學校的招生、收費、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和規範,使得很多民辦學校壓力劇增。

地方政府也往往會將資源向公辦學校傾斜,這就要求民辦學校需要在有限的政策空間內,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以吸引生源。

隨着人口出生率下降,適齡學生數量減少,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以及民辦學校之間,必然要展開激烈的廝殺。

在沒有後盾的情況下,很多民辦學校都被小學倒閉潮淹沒了。

廣州市花都區的岐山小學,有着10年的辦學歷史,但還是在11月5日退出了歷史舞臺。

萬豪儒林小學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永大社區內,因上級部門關於南村鎮永大地塊收儲的決策部署,該校於今年8月停止辦學。

即使是在倒閉潮中活下來的民辦學校,最後大概也要脫層皮。

受小學倒閉潮影響最大的,還是來自基層的學生和老師。

在嵊山小學讀書的學生,大多是本地漁民或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在新學校肆意玩耍的孩子們,並不會思考原來的小學爲何被關閉,但“學生荒”對他們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學生荒”最早出現在東北。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黑龍江消失了約1900餘所小學;

吉林消失了近2600所小學;

遼寧也消失了2200餘所小學,降幅近一半。

與此同時,大城市的學生荒也初具雛形。

廣州越秀區的公辦小學一年級招生班數在2024年同比減少了74個,天河區減少了53個;

北京海淀區的小學入學人數預計比去年減少了約17%,西城區減少了約20%。

儘管如此,大部分人還是願意將孩子送到大城市讀書。

在基層的鄉鎮學校,嵊山小學還算好的,新的學校離島上學生的家不算太遠,也有校車安全接送。

但對於更多基層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來說,一旦學校消失,他們將無法承擔轉校或到更遠地方上學的費用,只能留在當地接受相對較差的教育。

隨着小學倒閉,一些優秀的教師會選擇去條件更好、資源更豐富的學校任教,導致鄉村和鄉鎮學校原本就薄弱的師資力量進一步削弱。

有人說,這些老師不負責任,辜負了老師這個職業神聖的光環。

可老師也是人,他們需要養家餬口,需要一份可觀的收入配得上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他們何錯之有?

李老師在一所鄉村學校任教已有十幾年,教授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是學校的骨幹教師。

然而,隨着鄉村人口外流,學校生源越來越少,學校最終不得不關閉。

此時,當地其他鄉村學校也在收縮規模,沒有多餘的教師崗位提供給他。

在看到年輕的優秀教師去了城裡教學之後,李老師也打算去碰碰運氣,但他參加了多所學校的招聘,卻都敗下陣來。

在一次語文教師崗位的招聘中,李老師發現一同應聘的人中,不乏剛畢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對於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更爲熟悉。

即使有學校願意考慮李老師,也需要他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要求。

城鎮學校通常要求老師擁有使用多媒體教學、設計電子課件的能力,這對於習慣了傳統板書教學的李老師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此外,新學校對教師的考覈標準也更加複雜,包括教學成績、科研成果、學生滿意度等多個維度,這些詞彙對李老師來說很是陌生。

最終,李老師挑挑揀揀也只找到了一份代課老師的工作。

代課教師的工資是按課時計算的,而且沒有正式教師的福利待遇,晉升機會也很少,經濟上的壓力和前途的渺茫,讓李老師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

這就是鄉村學校消失後的普遍現象,有能力的老師可以找到更好的平臺,像李老師這樣適應不了新時代教學模式的老師,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學生荒意味着對教師數量的需求減少,而過去教師隊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爲了精簡教師隊伍,許多地區開始減少教師招聘計劃,甚至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教師的下崗、轉崗等情況。

可見,學生荒不僅影響了基層的學生,對教師的職業穩定性更是產生了巨大的打擊。

然而,在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現狀下,一切都是無解的,學生們要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失去了工作的老師們也要重複不斷地投簡歷。

其實,說到底,學生荒的根源,還是在於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參考資料:

十點人物誌:《一年關閉5600所,招不到人的小學,紛紛倒閉了》

*文章內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TWYMG

編輯: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