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本科生與教授母親同發論文,不能怪人們太敏感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媒體援引網友社交媒體發文稱,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獲得者、該校環境與資源學院21級本科生宋某某發表的論文《海藻酸鈉接枝聚丙烯酰胺/介孔硅複合水凝膠去除水中亞甲基藍的研究》署名中,宋某某本人爲第一作者,其母親、現爲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的李某某爲第三作者,第二作者則爲李某某指導的研究生。

署名作者間的這種特殊關係引人浮想聯翩,旋即引發輿論熱議。不少網友質疑如此署名是否符合學術規範。事後,有媒體記者就此事聯繫李某某所在學院,回覆稱“正在研究此事,將會進行調查,會客觀公正對待”。

父母子女間是否可以在論文中聯合署名?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規範。而且在現實的學術研究中,父母與子女間因爲共同的學術愛好和志向,彼此倚靠、共同創造研究佳話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最廣爲流傳的,要屬諾獎得主居里夫人與女兒伊蕾娜的聯手了,兩人曾於1925年共同發表一篇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文。另外,英國科學家亨利·布拉格與其子勞倫斯·布拉格的合作也被視作典範,兩人因合作創立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這一極其重要的科學分支而分享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所以說,公衆質疑的,並非父母與子女能否在論文中聯合署名,而是聯合署名是否爲真的問題。沒有真實的貢獻和付出,就因父母具有相關的學術資源而近水樓臺先得月,藉此“鍍金加分”,並在之後的評優等一系列獎評中一路領先佔得先機,這對其他踏實努力勤奮求進的學子來說並不公平,也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被剝奪感。“純掛名”研究,並不只是加一個名字的事兒,嚴肅地看,它指向的實則是學術不端和腐敗,是對規則的衝擊和公平的蠶食。

也不能怪公衆太過敏感,畢竟,在見識過太多“精巧”的操作和套路後,很難不讓人對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產生聯想。此前,就有小學生在其父的幫助下拿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比賽大獎的案例,讓人大跌眼鏡,試問那些隱蔽性更強的利益輸送等灰色空間又有多少呢?

對於開頭所述新聞事件,已有不少網友羅列出一些可疑之處,最具殺傷力的一條就是,按照一般的學術論文發表流程及週期倒推,論文所涉相關實驗的進行時間段,宋某某正值準備高考和新生入學階段。當然不排除宋某某能力超羣,能輕鬆駕馭這種“hard模式”的可能,但在更多人看來,這種概率似乎還是太低了些。因此,希望相關調查能儘快出爐,用事實說話,釐清是非,給當事人一個說法,也給公衆一個交代。

同類事件的屢次發生,也讓論文作者貢獻真實性的核查議題進入大衆視野。有網友就提出,如果在審覈中,對相關研究內容打破砂鍋問到底,矇混過關者怎可能輕易過關。在同行評議中,如何對可能存在潛在利益衝突的研究進行準確覈查,如何以更加規範、透明的管理機制和規範對研究成果進行客觀評價,這些問題不該再被輕輕劃過。只有如此,才能切斷這種鍍金加分的所謂捷徑,也才能更好保障教育公平、機會公平。

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