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器械的浪潮,和一場23年的進擊

2014年8月,數百名美敦力內部股東的怒火點燃了這場本該平淡的年度股東大會。

美敦力在當時“只是”全美醫療器械第二,年度股東大會通常是專家和高管們討論醫療設備行業的未來以及研發進展的場合。但就在這一年數月前,美敦力宣佈了一項430億美元收購愛爾蘭醫療器械企業柯惠醫療的計劃,這場收購在規模上成爲了醫療器械行業史上最大的併購案的同時,也讓美敦力被美國民衆戴上了“逃兵”“不愛國”的帽子。

在股東大會上,時任美敦力CEO,常出現在各類商學院經典案例中的奧馬爾·伊什拉克甚至還沒能開始闡述併購的原因就被憤怒的股東打斷,79歲的股東Lee Binger高呼“這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不利於股東的公司決議”,同時現場超過500名股東熱烈的鼓掌支持。

對這些老股東而言,這場併購需要他們付出高昂的金錢成本,原因是他們必須出售手中以極低價格購買的美敦力老股以交換併購後新公司的股票,而這之間的價差讓他們承擔十分高昂的資本收益稅。

儘管伊什拉克努力陳述收購能夠帶來的好處,包括美敦力的產品將覆蓋到150個國家,產品羣也將新增脊柱設備、除顫器、起搏器三個新品,年銷售額預計可達到247億美元等等未來的巨大收益,但普遍一頭斑白的股東們並不買賬:

“長期收益?你覺得我還能活到那個時候麼?”

時至今日,對美敦力的種種質疑早已煙消雲散,公司從2014年的全美第二到如今連續數年登頂全球醫療器械第一的寶座,大大小小36次收購併購讓美敦力在全球市場上不斷打開新的市場,成爲了醫療器械公司在邁向全球化時都必須要摸一下的石頭。

今年初,邁瑞醫療宣佈擬收購科創板第一高價股,國產電生理龍頭惠泰醫療的控制權,而另一邊,則是邁瑞醫療在進入全球醫療器械行業排名前30之後,就定下了穩步發展,5-10年內進入全球前20的戰略目標。

中國製造,或許也需要一點耐心和時間。

23年的全球長跑

每年的冬天,全球醫療領域的從業者都會趕往德國的萊茵河畔,參與一年一度的杜賽爾醫療展(MEDICA)。而如果你在2000年參會,很可能會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現一個僅有12平米的小展位,上面寫着一個紅色的英文logo——“Mindray”。

這是邁瑞醫療第一次出現在全球從業者的視野中,在展會不久前,邁瑞產品剛剛通過歐盟CE認證,這意味着來自中國自主研發的醫療設備產品終於可以在歐洲市場投放。

而自那時以來,邁瑞的全球化長跑已經走過了整整23個年頭,在MEDICA上,邁瑞早已擁有全場最好的展臺和全球最領先的產品。

今天的邁瑞醫療產品遠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及地區,並廣泛應用於全球頂尖醫院內——覆蓋歐洲超660家教學醫院和排名前20的美國醫院。

在今年8月底邁瑞醫療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報告中,國際市場的超額增長成爲了邁瑞的基本盤:邁瑞國內市場營業收入126.2億元,同比增長7.2%,同期國際市場營收79.1億元,同比增長18.1%。

從全球市場排名來看,根據Wind最新公佈的數據,邁瑞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排名分別爲第36位、第31位、第27位和第23位,名次逐年提升,同時獲得了明晟(MSCI)ESG評級AA評級及EcoVadis企業社會責任認證銀牌(位列全球被評審企業前25%)。7月16日,邁瑞醫療更是首次入選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鑑(中國版)2024》。

對於醫療器械行業的公司而言,國際影響力首先來自於產品和渠道服務能力。

2020年3月,疫情在意大利全面爆發,意大利根據疫情情況計劃新增採購近萬臺醫療設備,在意大利設有分公司的邁瑞醫療第一時間做出響應,對幾十頁的標書進行系統研究,也根據意大利當地實際情況,迅速的給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商業計劃。最後的中標結果顯示,邁瑞的交付數量在所有國際品牌中最多。

這一方面體現了邁瑞本身的產品質量獲得認可,更是綜合的服務能力和渠道鋪設的成果,在面對國家層面採購的綜合式競爭中,邁瑞展現出了多年本土化運營的成效。

在國際市場中,發達國家已成爲邁瑞的收入基本盤,例如歐洲市場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超過35%,巴黎奧運會上能看到邁瑞的TV80急救轉運呼吸機,體外除顫監護儀D60等先進醫療設備的身影,在英國,邁瑞的產品也得到了NHS體系內更多醫院的認可。

在美國已覆蓋超過八成的IDN醫聯體的基礎上持續突破,並與排名前十、美國最大的外科中心運營機構簽訂獨家供應協議,預計未來三年將持續交付數量較大的設備訂單,還成功贏得另一家大型機構的超聲替換項目,也是公司在美國市場迄今最大的直銷訂單。

同時醫療器械本身是典型的高壁壘技術行業,涉及多學科的綜合運用,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曾經公開強調:“最主要的還是你敢於投研發,敢於進高端,我們中國公司不能只在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一定要進。”

整體來看,邁瑞長期保持高研發投入,從2006年開始,邁瑞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就長期維持在10%左右,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19.4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爲9.4%。而研發思路則可以概括爲“先進設備開發”+“多板塊產品融合”兩類。

2020年5月,歐盟醫療器械法規(MDR)取代了之前的醫療器械指令(MDD)正式生效,該法規關於產品上市前評審,適用範圍,市場監管和追溯性等諸多方面,均對醫療器械廠家提出了更爲嚴格的要求。

邁瑞醫療旗下的高端超聲產品Resona 7,則提前拿下了此法規下的CE證書,也讓邁瑞成爲中國第一個獲得歐盟新醫療器械法規MDR CE 認證的醫療器械製造商。

在先進高端設備領域的突破一直是邁瑞研發的首要環節,今年初,與Resona 7同系列的超高端彩超設備A20正式上市,它最大的革新在於——

現在能夠通過它發現小於5毫米的肝臟腫瘤。

從臨牀的角度來說,如果能夠檢測到小於10毫米的腫瘤,並判斷它可能是惡性的,那麼醫生就有90%的概率治癒它。而如果能在小於5毫米時就被檢測到,其意義不言而喻。

邁瑞研發的另一個思路則是多板塊融合,譬如在固有印象中,超聲屬於醫學影像板塊,而監護儀則屬於生命信息與支持板塊,這就意味着通常二者數據分別出現在兩個不同的設備、兩臺不同的屏幕上,臨牀使用時醫生必須同時關注多個屏幕。

而針對這一問題,具備多領域複合能力的邁瑞推出了高端機型TEX20,它不僅僅是一臺超聲,同時也是整個監護設備的延伸。

同理,邁瑞在醫療+AI方面的進展也是類似思路,今年年底,邁瑞將發佈全球行業首個基於AI大模型技術的重症決策輔助系統,用更精準的診療方案,更高效的工作效率,更專注的患者康復看護,更加有效的打動臨牀使用者及其決策者。

多領域融合本身需要在各個板塊的Know how積累,也只有邁瑞這樣多產品線的平臺型企業纔可能實現。

天花板還遠

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曾在2022年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 “全球巨頭收併購業務的收入佔比普遍達到60%,邁瑞醫療在多次大型國際收併購後,收購業務佔比僅有10%,未來會加速收併購。”

對於全球醫療器械公司來說,橫亙在它們面前的都是類似的問題,即產品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細分領域天花板效應。

受到專利保護期影響,藥品的產品週期往往可達10年以上,醫療器械則直接受技術迭代影響,每一代新產品的推出往往會迅速應用在臨牀上成爲更有效率的手段,前文所提到的“探測5毫米腫瘤”能力,顯然會讓精密度更低的儀器迅速失去吸引力。

在這種語境下,對細分領域的前沿技術掌握能力,往往會成爲企業能否持續保持市場份額的關鍵。

另一方面,醫療器械行業的細分領域衆多,小到止血棉布、一次性注射針等低值耗材,大到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等大型設備,僅是醫療器械一級分類就有IVD、心血管等20餘個細分領域。

同時醫療器械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基本處於成熟階段,全球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長期維持在4%~6%之間,各細分領域市場規模已達到天花板。

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全球醫械巨頭均選擇通過收購併購擴充產品線,然而隨着大型收併購的不斷髮生,巨頭規模日漸龐大,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可供併購的優質標的正日漸減少,單起金額卻日漸拔高。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醫療器械行業併購總金額約1200億美元,案例數約230件,而2022年總金額超1500億美元,案例數卻下降至約150件。

這種現象也導致醫療器械巨頭們紛紛開啓尺度更大的跨界併購,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美敦力和柯惠,前者處於心血管、IVD賽道,後者則長於影像和醫療用品;又例如雅培收購St. Jude Medical,前者是IVD龍頭,後者則在心血管領先。

巨頭不斷合併,賽道不斷擴容就讓醫械行業企業形成了逆水行舟的格局,一旦停下併購擴張,市場份額就會被飛速吞噬。

西門子早在1896年就推出第一臺X射線檢驗設備的領先地位,可剛進入21世紀就受到通用電氣和飛利浦的衝擊,市場份額一路下滑,這種現象到2005至2006年間先後收購Diagnostic Products Corporation、Bayer Diagnostics以及Dade Behring 以加強IVD領域的業務纔有所緩解。

與之類似,邁瑞從2008年收購Datascope的生命監護業務,到2021年收購海肽生物強化IVD領域的優勢,以及最近收購惠泰醫療進入心血管領域,邁瑞的賽道正在不斷擴容。

邁瑞將併購納入公司的常態業務,通過併購,邁瑞醫療的產品線已從監護儀、醫學影像等醫療設備,延展到外科、醫療信息化等多個領域。儘管海外併購往往遭受各種質疑,但作爲獲取美國市場重要渠道的方式,邁瑞醫療正憑藉收購逐步擴大國外市場份額,成爲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領跑者。

同時針對細分市場觸及天花板的問題,巨頭們也達成了共識,即開拓發展中國家。

過去的二十年中,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衛生支出的佔比完成了翻倍,但如今佔比仍然只有20%,疊加全球約66%的65歲及以上人口分佈在發展中國家,醫療潛力巨大,包括羅氏、西門子在內的醫療器械巨頭近年來在新興市場的收入佔比穩步提升。

在今年上半年,邁瑞在發展中國家上半年增長超過18%,其中以印度、澳大利亞爲代表的亞太區增長超過30%,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上,邁瑞表示“預計在發展中國家全年增速有望超過集團的平均增速,並且增速長期都會超過集團的平均增速”。

稀缺的優質資源

今年三月,國務院發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重點提及醫療器械的設備更新,但近期醫療器械企業的半年報中,實際並未看到“以舊換新”帶來的增量,以邁瑞爲例,其國內設備業務今年上半年下滑12%。

事實上政策在上半年並未完全落地,直到二季度末各省市才發佈具體實施方法,包括設備更新、病房改造、信息化設施升級等。

具體來看,根據已發佈的30份不同省市自治區的具體文件顯示,總採購金額已達258.7億元,同時方案呈現明顯共性,即設備更新會聚焦於醫學影像、放射診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同時大多提及超百萬元的高價值設備。

有消息表示,這次“以舊換新”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超長期特別國債,大幅降低了醫院的資金壓力,因此參與意願較高,以廣西爲例,文件顯示採購金額爲7億元,資金來源則是“申請超長期特別國債5億元,市縣配套資金及單位自籌2.05億元”。

儘管這部分需求仍未釋放,導致部分醫院處於觀望狀態而延後了上半年的設備採購節奏,但如果看一些細分領域,仍有明顯自發性增長。例如數據顯示,超聲和內窺鏡今年1-7月的招標金額出現緩慢復甦。

除設備外,耗材領域並未受到政策的影響,反而是隨着手術量的上升而出現明顯增長,據IQVIA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的手術量同比增長8%,體現在邁瑞的財報上,則是體外診斷試劑以及其他耗材相關業務上半年增長超過30%。

從全市場角度而言,醫用耗材本身規模更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醫療器械中,醫用耗材出口額達到137.82億美元,佔整體比重51.11%,其中免疫製品的同比增速高達107%。

單看國內市場,同樣也出現了耗材增速大於設備的現象。今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整體下滑3.2%,但在細分耗材領域反而普遍增長,譬如血管介入板塊同比增長17.6%,神經介入同比增長8.5%。

在大環境相對較弱的情況下,耗材依舊有着明顯不俗的表現,而到下半年醫療訂單開始釋放後,或許能看到耗材相比於器械更明顯的增幅。

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其實和絕大多數中國製造的歷史高度類似,譬如面板、光伏、汽車,都是從無到有、從大到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充斥着諸如“堅持”“趕超”“替代”等等令人血脈噴張的字眼,同樣也有種種例如“關稅”“制裁”“打壓”之類的辛酸,在一切成功的背後,其過程都是未知的。

在邁瑞醫療走向全球的這23年裡,同樣也享受過疫情帶來的考驗與機遇,也遭遇過不及預期的質疑,但在中國製造逆襲成爲世界工廠的過程中,一家家的中國企業也都是這樣崛起的。

中國正在成爲醫療器械最大的單一市場,而邁瑞醫療這樣的龍頭企業進入全球前20,則還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 邁瑞醫療2024年半年報

[2] 《醫療科技創新與創業》,錢大宏

[3] 《創新者的任務》,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等

[4] 《外科的誕生:從文藝復興到移植手術革命》,大衛施耐德

[5] Sizing up Medtronic-Covidien, the Biggest Deal in the Medical Device Industry,Market Realist

作者:張澤一

編輯:戴老闆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張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