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中國EV大軍來襲 歐洲汽車業亮紅燈

週二由德國保險商安聯公佈的報告指出,政策官員需要作出迴應,例如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導入互惠關稅,開發更多電動車電池原料和技術,或是讓中國車廠在歐洲製造汽車。

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將面臨雙重威脅,一方面自己的電動車在中國面臨銷售下滑的命運,因爲中國當地品牌製造商的市佔率會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來自中國或西方車廠的進口電動車,在歐洲的銷售會不斷上升。

全球重要的汽車製造商都已承諾,要重返中國市場,希望在這個快速轉變的市場能有大量電動車的市佔,然而降價的壓力也會變得更多。

此外,中國國內的純電動休旅車市況擁擠,也給了當地品牌業者向歐洲輸出的壓力。

安聯貿易說,到了2030年,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將造成歐盟240億歐元,或是GDP的0.15%的經濟產出損失。而且依賴汽車業較深的經濟體,例如德國、斯洛伐克、捷克可能面臨更高的GDP 0.3%或0.4%的衝擊。

報告中提到:「對歐洲汽車業來說,茲事體大,在歐洲銷售的汽車中,有5分之4是在歐洲當地組裝」。「歐洲也是世界汽車業的出口大國,過去十年的汽車貿易,每年爲歐洲經濟帶來700億到1100億歐元的貿易順差」。

該份名爲《中國對歐洲汽車業的挑戰》的報告指出,美國的反通膨法(IRA)已將歐洲列爲中國業者出口的目標對象。

報告稱,儘管歐洲對於進口電動車持開放態度,(例如特斯拉在歐洲的市佔率高達20%);但是由於反通膨法,美國將成爲中國電動車的艱困市場。因此可以預見,中國業者將積極地轉戰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