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開錯戰場 一路捱打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不惜發動大罷免,其目的不僅在於削弱國會少數劣勢,更在於塑造政治氛圍,以穩固其執政地位。而賴清德推出的「國安17條」更進一步升高兩岸對立,表面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境外敵對勢力」,實則是在臺灣內部操作「抹紅」戰術,將非綠陣營塑造成「境內敵對勢力」。
短期來看,這是爲大罷免增添助力;中期目標則是佈局下一屆地方選舉乃至大選;長遠而言,民進黨的最終戰略是在輿論上徹底邊緣化國民黨,使其失去臺灣政治舞臺上的正當性,讓民進黨得以長期獨大。
面對民進黨這樣不惜以製造臺灣社會分裂、刺激大陸引發兩岸衝突的陰毒作法,很遺憾的,國民黨中央卻屢屢犯下戰略錯誤,導致一路捱打。
本人曾多次表示,面對大罷免,宜以「全面反對、全力迎戰」來因應。第一、「全面反對」。即從論述上徹底否定「大罷免」的民主意義,將其定性爲「違反罷免精神、癱瘓國會運作、製造社會分裂」的反民主行爲,因而不跟隨其錯誤腳步。第二、「全力迎戰」。則是在輿論全力反攻,在行動上,集中黨內資源,全力協助國民黨立委反罷免,絕不退縮。第三、「精準反制」,「打點不打面」。即不採取「全面以罷制罷」,而是精選不合適的民進黨立委做爲象徵性的罷免對象,以達成「懲戒」效果。
在反罷免受挫後,特別在賴清德提出「國安17條」後,國民黨中央不思如何全力迎戰,反而想「戰略轉進」,突發奇想,要以發動「反廢死」與「反戒嚴」兩項公投以爲因應。這又是一個致命性的戰略錯誤。第一、目前藍白力量在立法院爲多數,完全可以用立法行爲來落實「反廢死」及「反戒嚴」的訴求。也只有在國會失敗後,纔有理由啓動全民公投。第二、民進黨可以輕鬆消遣式的迴應國民黨,臺灣目前還沒有「戒嚴」,也沒有「廢死」,公投如何成案?
民進黨的策略很清楚,用全面升高兩岸敵對所形成的意識形態,來迫使臺灣民衆選邊站,是要繼續支持國民黨主張的兩岸交流,還是要與民進黨一起抗中保臺。目前國民黨中央完全沒有能力對抗民進黨的「因爲敵對,必須對抗」的「全面敵對」、「抗中保臺」說。「和平很重要」與「兩岸交流是必要」這種低層次論述是不夠的,也是蒼白的戰略。
唯一之道,國民黨必須用「可消除敵對」、「可創造和平」與「有具體方法」的三合一「和平保臺」大論述,來直面對決與壓制民進黨的「升高敵對、抗中保臺」錯誤論述。但是國民黨中央有這個意願、勇氣、能力與戰略嗎?看來沒有,那黨中央就只得繼續被民進黨玩弄吧!可悲的是臺灣的人民。(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