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言:以全面長遠眼光看待中歐貿易

近段時間,美國高舉關稅“大棒”,四處挑起貿易爭端,加拿大、歐盟等美國傳統盟友也未能“倖免”。美國造成的全球經貿緊張局勢,正給世界經濟帶來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協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貿易規則。其中,作爲全球兩大重要經濟體,中國和歐盟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應秉持建交初心,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堅持夥伴關係定位,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2025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週年。50年來,中歐經貿合作穩步發展,貿易額從24億美元增長到7800億美元,投資額從幾乎爲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成爲聯接亞歐的黃金通道。中歐經貿合作成爲推動雙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爲世界經濟注入了穩定性和確定性。

但是也要看到,在對華經貿關係方面,歐洲一些人存在誤解或偏見,聲稱中歐貿易存在不平衡問題。這種論調未能反映中歐貿易的本質。看待中歐貿易結構問題,應跳出雙邊看全球、跳出當下看長遠。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各經濟體相互影響,世界貿易網絡錯綜複雜。雙邊貿易往往並非僅由雙方左右,也受到全球供應鏈、國際市場波動、地緣政治等雙方之外的因素影響。中歐同爲全球重要經濟體,都深度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都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着顯著作用。中歐貿易結構不僅體現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和比較優勢,也是世界經濟各類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國際棉花產量波動會直接影響中歐服裝貿易成本,中歐動力電池貿易與南美和非洲的金屬礦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看待中歐貿易結構問題,不能忽視全球經貿網絡的複雜性。

還要看到,中歐貿易結構既非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也非一成不變,而是動態平衡的結果。貿易的發展由實實在在的需求驅動。50年來,中歐貿易規模持續攀升,貿易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反映的正是雙方企業對於優化運營成本的需求和雙方消費者對於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例如,隨着中國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中產階級規模不斷擴大,更多歐盟優質商品近年來藉助進博會等平臺在中國市場找到銷路。同樣,越來越多歐洲消費者追求綠色生活方式,也是中國綠色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驅動力。

當前,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正深刻重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寫世界經濟版圖。可以預見,中歐市場都會不斷出現新的需求,雙方貿易若能正常發展,也將不斷實現新的結構平衡。

事實清楚表明,中歐貿易發展是互惠互利的。如今,中歐經濟總量超過世界三分之一,中歐合作更具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將成就彼此,還將照亮世界。歐方要以更廣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中歐貿易,與中方相向而行,加強經貿往來合作,共同做大發展蛋糕,給雙方人民創造更多福祉,也爲全球經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