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輝移美論 難應付關稅戰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來勢洶洶,表明一上任就要對中國課徵10%關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更要課徵25%關稅,讓各界傻眼。臺灣今年前9月對美貿易順差已達477億美元,不被課徵高關稅極爲困難。然而,經濟部長郭智輝面對我國貿易困境所提的應對之道卻讓人感到憂心。

近日郭智輝對墨國臺商面對美國高關稅的迴應,居然是要協助廠商移入美國,這種「移美論」讓外界感到不解。臺商會在墨西哥設廠的主要是科技含量較低的高勞動密集型企業,若移入美國,更高的勞動成本會讓他們無法獲利。若移入美國還能獲利,臺商就必然移往美國,哪還需要經濟部協助?

郭部長是成功的企業家,但個別企業的利潤極大化並不等同國家經濟利益極大化。臺灣對全球和美國的影響力都極爲有限,政府對海外企業能協助的也有限,特別是我國難以承受美國任何施壓或報復。

也許經濟部可考量協調農業部,釋出更多農地,或在海岸利用海埔新生地設立更多工業園區,以平價土地提供臺商設廠,並提供自動化補助,雙管齊下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讓海外臺商回臺生產,也可提高臺灣的就業和薪資,這是較合宜的迴應方向。唯有企業個體和國家整體都能獲利的政策,纔是政府該有的思考。否則難免被人質疑,到底郭部長是哪一國的部長?

其實,郭部長上任迄今,讓外界印象較深刻的就是提出「境內關外」和「境外關內」兩個名詞。依其說明,「境外關內」是帶領檯灣製造業到海外投資並擴展市場;「境內關外」則是吸引海外高附加價值的投資和消費來臺。這說法其實可以簡化成:將加強協助企業對外投資,並努力爭取外來投資;套用意義完全不同的詞彙,徒增混淆和困擾。

早先,國發會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時,就提出「境內關外」,指企業在國內進口材料生產,只要出口不銷往國內,其使用之進口品就免除關稅。而「境外關內」一般是指企業到海外生產使用本國投入品,在最終產品回銷國內時,本國投入部分將不課關稅。但也可進一步將本國企業的海外生產品,視同本國產品而獲得自由貿易對手國的免關稅待遇。例如新加坡就讓美國同意,免除該國企業在印尼巴淡島的生產品在輸美時,和星國產品一樣獲得免關稅待遇。

臺灣建設工業園區的經驗豐富,可和近鄰菲律賓合作,在合適島嶼上闢建低價工業園區提供給臺商設廠,並和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讓在海外面臨困境的臺商移往設廠,降低成本供應全球,這可和菲國互利雙贏。任何協助臺商外移之論,既不務實也不利臺灣。(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