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割頸案!資深媒體人分析犯案少年不懂「這2罪」

國中生割頸案!資深媒體人分析犯案少年不懂「這2罪」。(示意圖 / shutterstock)

新北市一名國三男學生因與隔壁班女同學爭執後,遭對方教唆同班的「乾哥哥」男同學持彈簧刀狠刺10刀,送醫搶救後於26日晚間不治。全案引起社會譁然,資深社會記者、暢銷作家戴志揚指出,這些分不清「傷害罪」和「殺人未遂罪」的孩子們,在家庭、學校及同儕等許多層面,都可能引發青少年的殺人動機。

戴志揚在臉書粉專「永遠的孩子王戴志揚」貼文寫下, 分不清「傷害罪」和「殺人未遂罪」的孩子們,在家庭、學校及同儕等許多層面,都可能引發青少年的殺人動機。然而這個時期的他們還是情緒性的動物,常衝動犯案,未思考利弊得失與行爲後果可能有多嚴重。

戴志揚舉例,臺北市曾發生一起三名高中生當街遭砍成重傷的暴力事件,涉案的七男二女是同校的學生。他們在校園內先毆打過其中一名被害女生,放學後堵在校門口附近,見到女生與男友、同學出現,就涌上前持刀亂刺。這場險些釀成三條人命的案件,起因竟然只是他們不滿那個被打的女同學在學校太高調。

而九個人落網後,還在警局內打鬧玩樂,遭到警方訓斥也滿不在乎,直到被告知「殺人未遂」恐犯五年以上重刑時,才嚇得不停問道:「不是隻有傷害罪而已嗎?」。

「青少年犯罪愈來愈殘忍化,原因何在?」戴志揚分析,衛福部及警政署、社福單位都針對觸法少年的心理狀態做過深究,發現其特徵是「已經對人無法產生同理心」。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刀棍落在別人身上,自己無關痛癢,加上在網路及多媒體環境下,習慣了暴力場面,對於肌膚痛感與血腥感到麻木。

戴志揚認爲,影響他們人生的關鍵開關至少有兩個,一是「家庭」,根據臺北市政府年年針對學生做的「子女心目中的幸福是什麼」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心目中最幸福的事就是父母親能夠「抽出時間」,陪他們吃飯、聊天,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時給予傾聽和協助。這就是對孩子們來說,最寶貴也最值得珍惜的事。

二是「學校」,戴志揚指出,在校園裡,最傷孩子的一件事就是「貼標籤」。不要對孩子貼上任何標籤。沒有人喜歡自己被當成壞孩子。一旦被強迫分類,等同公開宣示自己不被學校及師長認同,自然會去選擇幫派或是其他同溫層同儕的認同,而學校豈不是成爲間接將孩子推入犯罪深淵的推手?

​最後,戴志揚感嘆,當大人們不斷討論在這個險惡的社會中,該如何自保與教導孩子自保時,不妨回頭想想激使孩子產生暴力傾向及行爲的成因。從多面的角度關心周遭的孩子們,並協助困居在失能家庭中的孩子,才能讓他們擁有自信與希望,看到前方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