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產業發展必須兼具前瞻遠見與戰略高度(徐作聖)

美國的「AI曼哈頓計劃」和地緣政治及反全球化之勢必全球產業的風貌,面對大陸AI「超高速」的全面發展,臺灣AI產業的未來值得國家領航人三思!(圖/美聯社)

AI是現代科技經濟的顯學,世界各界無不卯足了勁爭食這份智能經濟的大餅,唯AI技術複雜度極高,而其生態系統的發展也未臻成熟,再加上市場應用的涵蓋面幾乎無所不在,故策略性的善用本身的科技資源取得先馳得點的優勢已成爲產業經濟的「顯學」。

AI產業最大的軟硬體競爭優勢來自於運算模型、數據資料、半導體晶片等供應鏈中的區塊,而規模及技術的獨特性或可支配性(Hegemonic)最爲關鍵,而市場的韌性經營可以在軟硬兼施、虛實共治的操作平臺模式下,遊刃有餘的移動在「水到渠成」和「因地制宜」之間,形成規模及寡佔的優勢。

但,事實上,AI產業是一個新興但尚未定型的行業,內外部宏觀及微觀影響因數複雜,而各類技術和生態系統也在逐步精進中,市場幅員遼闊、種類繁多,而最關鍵的是,AI產業的發展攸關國家的興盛,政府與民間的共同介入產業的發展是全世界各國均採用的策略,公私部門各司其職協作發展謀求在效率及效能上爭取全球市場一席之地。

由於國情及技術能力的不同,各國政府介入AI產業的發展呈現不同的風貌。舉例來說,執AI龍頭牛耳的美國,除了矽谷的企業持續壯大,美國政府最近提出一個類似「曼哈頓計劃」的新倡議,目的是加速人工智能(AI)的發展,確保在 AI 領域能繼續領先中國。這個計劃重點在於透過政府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動「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研發。AGI是一種更接近人類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統,被認爲是網路奇點轉折的起始點,也被認爲是未來科技的關鍵。

對中國大陸來說,政府介入產業發展本是常態,但AI影響層面太廣故政府介入的力道也較強,涵蓋面遍及消費市場、工業應用、智能能源、智能醫療、航太軍工、先進科技術等。大陸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其上升爲國家戰略,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規劃,爲 AI大模型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目前,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應用端大模型陸續涌現,AI產業的核心驅動力,AI 大模型賦能經濟社會的多個領域,持續推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

臺灣自2016年科技部長陳良基獨尊AI以來,AI技術快速成長几成全民運動。在2024年臺裔的輝達及AMD總裁相繼訪臺推動AI GPU晶片的發展,臺商受到實質的鼓舞而積極投入,唯市場應用面受限於規模的不足,雖內容豐富且多元化但前瞻不足,故多聚焦在零星感官上領域(Sensual AI,如眼耳鼻手腳等)。在瑣碎的應用中,跟風/小確幸有餘但創新前瞻性不足,政府介入模式虛幻、空泛、瑣碎、索然無味,政策論述也沒有產業生態系統及技術系統的元素,除了見證臺灣產業的小確幸格局,而缺乏系統性的橫向連結也使得規模導向「螞蟻雄兵變大象」的策略難以發揮!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大談AI與「信賴五大產業」之際,雖宣稱智能醫療是臺灣下一個世代的護國神山,另聚焦兩大AI應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無人機自主研發,但具體的政策內容卻仍然不明,「紙上談兵」意味濃厚!

「得AI者、得天下」,但策略方向的選擇也必須兼具前瞻遠見與戰略高度而行。熱力學熵的魔咒告訴我們策略性選擇的重要性,當系統組成分子完全均等、等量分享系統資源時,系統嫡增極大化將立即導致系統崩潰,此現象與AGI奇點轉折相類似。而如今美國的「AI曼哈頓計劃」和地緣政治及反全球化之勢必全球產業的風貌,面對大陸AI「超高速」的全面發展,臺灣AI產業的未來值得國家領航人三思!

(作者爲產業分析培訓講師、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