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我的諾貝爾獎得主印象(張良任)
一塊諾貝爾獎金牌。(圖/美聯社)
現在又到了一年一度諾貝爾獎頒獎的時節,臺灣的空窗期太久了,希望今年臺灣有學者獲獎。
2010年1月初我奉派到以色列工作,赴任之前兩個多月看到諾貝爾獎化學獎頒給了以色列的學者尤娜特(Ada Yonath),我就寫信給她希望赴任之後能夠去拜訪她;不久之後接到她的簡信,很客氣地表示希望能夠在以色列見面。到任之後我就積極的跟她聯繫,希望能拜訪她並邀請到臺灣來訪問。她那個時候是魏茲曼(Weizmann) 科學院分子生物中心的主任。當我踏進她的辦公室時着實嚇了一跳,看到的是一位白髮蒼蒼不起眼的老學者坐在一張舊的旋轉座椅上,整個辦公室非常的狹小,大概只有五、六坪大小,到處佈滿了書籍與資料。她非常客氣地招呼我與同仁就坐,並翻開她密密麻麻的行事曆表示,邀約實在太多了,未來一年之內要去臺灣的可能性非常小。我當然不能強求,只能列入未來的工作計劃之中。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教授傑哈諾佛(Aaron Ciechanover), 我們立刻備函道賀,並希望見面聊一聊。見面的那一天他一如絕大多數的以色列人自己開了一輛白色小而舊的車子到咖啡館與我及同事見面。完全沒有架子, 十分平易近人。我們聊得很愉快,因爲他沒有到過臺灣,我就向他說明了臺灣的一些情況;他也欣然同意找空檔到臺灣去訪問交流。這兩位學者終於在2013年底到臺灣來訪問,並與清華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的研討會,嘉惠臺灣的學子。
2013年我去希伯萊大學拜訪數學大師歐曼(Robert Aumann), 他是該校合理性研究中心的主任,2005年獲得諾貝爾獎。見面的時候他已經82歲了,但還是每天到研究室工作。本來想邀請他到臺灣訪問他也同意了,後來因爲我調職,這件事就擱下了。
2012年7月臺灣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到以色列去訪問,我也奉派去本古里昂機場迎接。在耶路撒冷的主辦單位也有派車來接,所以我跟李院士打了招呼之後就回特拉維夫。以方迎接貴賓的那一幕仍歷歷在我心頭,只見主辦單位派出的是一輛白色計程車,司機看到要接的人之後就打開後車廂拿出一束鮮花獻給貴賓,充分體現了以色列人務實不做作的一面。這樣做在臺灣肯定會受到不少的批評。
從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獎到2021年一共有943人及25個機構獲獎,其中猶太人獲獎的人數高達210人,佔全部獲獎人數的22% 。依照獎項細分,醫學獎58人最多,依次是物理獎56人、化學獎36人、經濟學獎35人、文學獎16人及和平獎9人。
我在以色列工作時三度接待過中研院翁啓惠院士,其中一次是2013年他去接受沃爾夫獎。希望他或其他學者者今年能夠更上層樓獲得臺灣久違的諾貝爾獎。
(作者爲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