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國近期在印太地區的外交攻勢和中國的應對(張登及)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週三(3日)到訪五角大樓,致力強化現代化兩國軍事。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發布了新美菲《雙邊防務準則》,明確把南海納入其中。圖爲5月2日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左)訪美,與總統拜登(右)會談。(摘自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推特)

自去年中共「二十大」後,中國迅速恢復常態外交和首腦外交,並且首先在周邊外交多所斬獲以來,美國不僅持續對華加強高科技領域制裁和供應鏈封鎖,由於接近新一屆總統和國會選舉,國會更是帶頭推出各類反華法案。個別議會領袖甚至直接批判臺灣在野政黨,不僅藉以向選民展現硬派作風,也繼續升高兩黨和社會敵視中國大陸的氣氛。白宮行政當局還在執行圍堵制裁爲主的對華政策,卻希望局部恢復高層訪問,來顯示選前有管控中美重大沖突的能力。不過受制於國會和上述的社會氛圍,以及北京對美方誠意的深刻質疑,兩大國的關係仍在對抗軸線上下探,突發危機導致嚴重衝突的風險不能低估。

中國恢復首腦外交和常態外交之後,除了在周邊外交有所斬獲,在本國參加創辦或足以引領的雙邊、多邊關係,也有不少得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恢復邦交是最顯著成績,以巴問題、阿富汗問題有所着墨,一些拉美國家重新出現左派勝選後,也有利於改善對華關係。甚至「五眼」中的紐西蘭和澳洲,對華態度也有所緩和。加上中國大陸推出了成套的價值體系和新秩序方案:人類共同價值與三大倡議,與美國的競爭,更加表現爲全領域較量的態勢。

美國拜登政府修補川普「退羣」造成的外交損失,首先是利用俄烏戰爭重新在歐洲整隊,透過脫歐的英國與東歐前線受俄國壓迫的中小國家,成功挫敗以德法爲中心的「歐洲戰略自主」政策,甚至義大利右派政府上臺,也積極向美英靠近。儘管北京也透過對法、德外交,避免整個歐洲快速倒向美國,又推出了勸和促談的烏克蘭問題立場文件,仍然礙於新冠疫情以來歐洲社會對華形成的刻板印象,中歐關係難點仍多待克服。

近期美國對華地緣與外交競爭,印太地區得分比較顯著。其中,日本和韓國很明顯與國內社會對華氛圍和政治領袖基於突破低滿意率,爭取公衆支持的策略選擇有關,採取了更加親美遠中的戰略路線。目前的民調都顯示,日、韓執政者這一策略,在國內有一定效果。兩國部分企業開始減少在華營運的比重,也波及大陸經營韓、日關係與建設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空間。

菲律賓新總統小馬可仕並未完全放棄前總統杜特蒂「避險」的方針,但爲了與前任有所區別,同時企圖借用美國平衡自身在南海力量不足面對的壓力,在安保政策上向美國靠近的趨勢也比較明顯,只是在中方的提醒下,馬尼拉解釋與美合作不會用於「美國在臺海的進攻行動」。但是在美菲同盟原有的基礎上,這番委婉的解釋,恐怕不容易使中方放心。

澳洲雖然希望恢復中澳熱絡的貿易關係,但在安全領域還是緊跟美國,並且與美積極向部分南太平洋島國施壓,阻卻彼等對華合作。整體而言,印太地區各國國情複雜,美國將過去「輻軸」架構改成多邊的北約式組織,路程還相當遙遠,不過目前確實看到一些雛形。

華府,或許再加上倫敦,企圖將俄羅斯—烏克蘭場景搬到臺海,把中國塑造成印太俄羅斯,把兩岸問題國際化、安全化,以激發各國向美「聚旗」,策略再清晰不過。北京如何在維護自身總體安全和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使「帶路」等大型具體方案和三大倡議形成有效對接,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展現戰略信用,同時化解長期受西方媒體影響下各國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和恐懼,將是應對中美長期競爭的關鍵所在。(作者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