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政策研討會聚焦3主題 學者盼多元治理
海洋委員會首次主辦的「海洋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5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落幕,圖爲與會人士合影。(海委會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海洋委員會首次主辦的「海洋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5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落幕。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郭佩宜建議,海洋治理應以海洋文化爲基礎,可朝向多元化的角度去研訂海洋文化政策。
海委會政務副主委吳美紅致詞時指出,臺灣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歷史脈絡,孕育出多樣化的有形與無形海洋文化資產,例如,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澎湖石滬羣及金門反登陸樁等,不僅爲全世界傳承了寶貴的人類文化資產,也展現了臺灣多元、包容與堅韌的核心價值。
研討會聚焦三大主題包含「海洋文化政策」、「傳統造舟技藝傳承」與「海洋歷史及文化」。中央研究院郭佩宜副指出,鑑於臺灣多元海洋文化彙集、與太平洋及印度洋南島語族間具文化聯繫等條件,因此提出「全球檯灣」的海洋文化視角,建議海洋治理應以海洋文化爲基礎,可朝向多元化、參與式及連結性的角度去研訂海洋文化政策。
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蘇達貞博士則分享個人初次航海、擁有船舶的酸甜苦辣經驗,主張唯有透過更多民間的力量以燃起對大海的熱情,臺灣將能真正航向海洋。
「傳統造舟技藝傳承」方面,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陳政宏介紹原住民族船筏及中式帆船等種類及其構造,提醒對歷史船舶的現代科學與工程分析,不僅可協助還原歷史、重新審視歷史詮釋,並可協助理解及傳承傳統造船工藝的技術及智慧。
至於「海洋歷史及文化」。日本琉球大學榮譽教授豐見山和行透過分析琉球船整體狀況、航海守護神樣貌,以及應對海難事故的海事政策等史料分析,指出未來有必要深化對東亞海域種類繁多的船舶本身,及遣返難民等議題研究。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盧正恆回顧了臺灣的海洋史學術研究成果,建議應定位海洋史爲海洋視野以及與海洋相關的跨學科歷史學研究,並以海洋來建構宏觀分析架構,也期許政策與海洋史學術研究的緊密合作,以打造臺灣成爲海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