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北溪海底管線爆炸 安全問題浮上檯面

北溪管線內部失壓,大量氣泡冒出海面。(圖/歐新社)

文/陳韻涵

新聞故事:俄羅斯北溪1、2號天然氣管線內部壓力9月底驟降,檢查後發現丹麥和瑞典附近的管線共有4處破損漏氣。這起事件不僅讓俄國與歐美國家的緊張情勢升高,也讓衆人意識到大海深處乘載着能源與資訊命脈,而這些平時看不見的海底基礎建設脆弱不堪,一但受損可能影響全球經濟甚至引發災難。

波羅的海中的多個地震監測器測得北溪管線爆炸,歐洲國家懷疑這是導致北溪管道穿孔泄漏大量溫室氣體甲烷的原因。負責營運北溪管線的北溪集團本月初表示,1號管已達到壓力穩定,代表天然氣與甲烷不再流泄,2號管也沒有繼續漏氣。北溪1號曾是俄國對歐輸氣的最大單一管線,2號管尚未啓用但殘存少量測試氣體。俄國副總理諾瓦克2日表示,修復工作技術上可行,但需要經費和適當時機。

美聯社指出,天然氣管只是全球海底管線和電纜的一角,這些管線支撐着各國經濟,讓數十億人得以上網並維持暖氣運作。追蹤繪製重要通訊網路的TeleGeography指出,海底光纖電纜長度逾130萬公里,相較之下,地球到月球平均距離約38.4萬公里。海底光纖電纜每天輸送全球97%的通訊和數百億美元的金融交易,除了光纖電纜外,跨國電力纜線普遍也在水下運作。

船隻下錨每年造成數十起海底電纜斷裂事件,足見其脆弱。英國前財相蘇納克曾表示,通訊電纜在海中的位置並非秘密,不受國際法保護,更不需要專業知識或資源就能破壞它。亞馬遜、Meta、微軟和Google等科技巨頭持續推動網路普及並主張海底電纜的所有權,這種作法雖然幫納稅人省錢,但企業對於安全的考量並不如政府周全。海底電纜公司SubCom副總裁卡洛比尼呼籲各國政府和既得利益組織共同努力。

法國退役中將奧爾哈加雷認爲,西方國家不足以防禦海底攻擊,「大海是比探索太空更重要且明顯的領域,比起去火星,我們更應該妥善保護海中的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