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倦怠感」說再見 你可以這樣做!
上班族對工作倦怠時有所聞,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工作倦怠」仍然屬於「職業現象」。和「倦怠感」說再見,你可以試着這樣做!(示意圖/Pixabay)
每天醒來時,都不想上班嗎?TikTok繼#bedrotting(躺牀耍廢)新興詞出現後,又出現#lazygirljob (懶女孩工作模式)。《The Wall Street Journal》曾針對#lazygirljob 說明其意涵,「工作與生活平衡得很好,以至於覺得自己在偷懶。」這跟普遍的倦怠感有所不同,對現代人來說更像空中樓閣理論。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工作倦怠」仍然屬於「職業現象」,工作倦怠的定義爲「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處理完善的一種症候羣 」。
基本上,「工作倦怠」有3個特徵,分別爲覺得能量耗盡及精疲力竭、對工作有消極或憤世嫉俗之感、工作能力下降。《The New York Times》建議,應找到工作除外,造成職業倦怠的原因,包含財務問題、人際關係及照顧負擔;並且察覺倦怠的跡象,像是吃得比平時多或少等飲食習慣改變、頭痛和胃痛、每天下班後都在睡覺。
若你有以上提及的行爲表現,建議可以這樣試試看:
1. 散步: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細胞、放鬆感官,找回平靜。研究指出,散步可以緩解情緒,消除負面思想,找回活力。
2. 積極的自我對話:「就像吃的食物影響身體健康,自我對話會對心靈造成正負面的影響。不要讓任何垃圾思想重複出現在你腦海中。」出自《Mad》作者Maddy Malhotra。積極的自我談話需要大量有效的練習,必須先杜絕自我批判,挑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並給予肯定。
3. 從事有趣的放鬆活動:喜歡藝術就從事繪畫,將情感和創意揮灑在畫布上;喜歡運動可以選擇靜態的瑜珈或是動感的舞蹈。名人貝克漢便是透過組積木緩解焦慮;知名歌手蔡依林最新興趣則是編織,作爲準備演唱會以外的紓壓管道。
4. 管理時間和優先順序:做太多「重要且緊急」的事,很容易變成「瞎忙」,所以要學習配速,避免單日過勞,造成隔日低效能。
《HuffPost》指出,下班到睡覺之間的時間短暫,但可以養成一種習慣,善用時間進而達到最大限度。舉例來說,下班後可以換掉工作服,提醒自己已經完成工作,晚上可以好好放鬆一下;建議下班後減輕壓力水平,不用繼續疲於奔波,就連長時間追劇上網也會過度釋放多巴胺,一時快樂卻讓壓力滾雪球般擴大。
研究發現,那些爲愛好和娛樂騰出時間的外科醫生,即使每天只有15到20分鐘,相較沒有時間從事熱愛事物的外科醫生更不容易感到倦怠。因此,不妨在上班時間泡一杯舒緩身心的洋甘菊茶;下班後泡澡、點香氛蠟燭,透過儀式感來安定身心。
揮別「倦怠感」、找回對工作的信心,需要漸進式的有效練習。你可以找親近的友人聊聊,分享自己的改變近況,或是達成每個階段性目標,就給自己來點獎勵,都是「積極的自我對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