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新戰略系列(六)-新經濟戰略的雙支柱

在ECFA簽署之後,似乎臺灣經濟發展又有了新的方向。ECFA不僅是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的開始,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更是再創臺灣經濟成長高峰關鍵。那麼後ECFA時代臺灣經濟究竟應如何定位?我們可以「雙支柱概念加以說明。

支柱一 代工轉爲品牌

首先應該改變臺灣企業與世界接軌的模式,由代工的方式轉變爲品牌的創造。臺灣過去是以代工爲主,這種代工生產模式,主要是與全球品牌大廠連接,負責其供應鏈的部分環節優點是可以專注於製造,充分利用臺灣充沛的人力,完善的管理,將成本優勢徹底發揮出來。而且即使臺灣人力供應發生瓶頸,只要可以找到另一個加工基地,例如中國,一樣可以將代工優勢充分發揮

但此模式缺點則是缺乏厚實的技術基礎產業往往需要仰賴外來技術從事有限的創新研發與加值,利潤普遍不高。而當品牌大廠產品需求下滑時,就會直接衝擊代工廠的生存。2008年金融風暴使臺灣出口銳減,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所以由代工走入品牌,可以早日使臺灣擺脫「淺碟式」的經濟型態。這其中除了技術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觀念革新,特別是如何由模仿走入創新,組裝轉爲行銷,被整合者提升爲整合者。並由代工下企業對企業(B2B)的合約關係,轉爲品牌下企業對顧客(B2C)關係;以及由追求成本下降,進一步追求價值的提升,均是企業必須經歷的蛻變。

支柱二 吸引外人投資

除了營運模式的改變以外,另一項重點則是如何吸引外人投資。外資在臺灣的經濟發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臺灣有ECFA、低稅賦環境,再加上《產業創新條例》的加持,實應好好利用。對於臺灣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李國鼎先生,曾被問到如何振興臺灣經濟,他只簡單地說:「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好了,人才及資金都會進來,經濟自然會好。」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執行不易。

臺灣過去幾年經濟表現平平,不及亞洲鄰國,主要原因即是無法吸引足夠的投資。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慣用鳥籠思維,對企業處處設限,而不採用「鳥巢」概念,營造好的環境來吸引企業。未來ECFA搭配《產業創新條例》及其他誘因,將可以爲臺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營造臺灣新的創新環境。

政府在投資環境的其他構面上,例如基礎建設的強化、法令制度的鬆綁與透明化,以及行政效率方面仍應持續加強,才能使ECFA的效能充分展現。事實上,近年來所公佈的多項國際競爭力評比方面,臺灣在上述項目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政府在對全球招商躍躍欲試之前,實應先就臺灣目前在吸引外資構面不足之處,好好地進行一次總體檢,全球招商才能奏效

在經歷全球金融風暴後,臺灣經濟已經開始復甦,政府也開始在積極構思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各類措施口號不勝枚舉,大家何不妨先由基本的問題着手,纔是較務實的作法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