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仰望華文書寫的星空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報導文學組首獎由評審履彊(左)上臺頒發獎盃及獎金給得主尹雯慧(右)。(姚志平攝)

堪稱華文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報刊文學獎,走過43屆的時報文學獎幾乎與半個臺灣文壇互文。本屆以「繁星閃爍,文學不凡」爲主題,在後疫情時代尤其需要文學的心靈洗禮之際,邀請全球華文作家參與歷史書寫,爲華文書寫仰望星空,看見文字的光。

本屆時報文學獎透過網路及掛號報名,共收到海內外作品1299件,其中影視小說387篇、散文組372篇、新詩組482首、報導文學組58篇,且來自中國大陸、美洲、東南亞等地的作品逐年增加,稿件題材多元,亦呼應了評審須文蔚所言,「文字會有光,文字會反思而給我們不同的視野」。

影視小說獎首獎雖從缺,評審林俊穎指出今年進入決選的15篇作品,稿源包括整個地球,題材百無禁忌,實驗而大膽,令人激賞。然而也許現代人生活同質性高,作者普遍往同一角度思考,藉怪力亂神創造另一天地,是否就是好的手法?值得更深入思考。

在大疫年代重新恢復的報導文學獎,由長期在海外進行田野調查的尹雯慧,以〈除了死亡,還剩下什麼?〉獲首獎,她以20年前發生的工殤事件爲題表示,「臺灣這片土地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心的人,借這個獎獻給爲臺灣努力的勞工夥伴,他們纔是臺灣真正的英雄。」評審履彊指出,新聞報導也許只是人事時地物,但報導文學作品深入人性,且發揮對社會、對政策的影響力,尹雯慧提供了可讓社會討論的發光發熱之作。

新詩組由退休教師賴文誠的〈大夜班的護理紀錄〉獲首獎,他直言,沒得過時報文學獎是不甘願的!」自己的妻、女皆是護理師,讓他動念以切身的題材書寫並表示,「他們真的很辛苦,不爲他們寫會遺憾」。評審兼頒獎人陳克華說,「每個民族都要有人眼看着星光,詩人就是看着天空的那個人。」希望得獎者能爲我們的民族看見最遙遠的星光。

散文首獎由黃亭瑀的〈蛛生〉拿下,她表示,這是人生中第一個文學獎,曾在報導、學術中擺盪的她,在病後開始文學創作,而她也有感,「文學的包容性很高,可以把所有想寫的都放在裡面」。

評審郝譽翔指出,本屆散文組「生物」特別多,例如蟑螂、水母及獲首獎的蜘蛛,透過創作者的筆,在疫情中帶來了溫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