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明確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已有14省份落地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玫妍)11月19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下發《關於將人工耳蝸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和醫用耗材納入基金支付範圍的通知》,明確將醫療服務項目“電子耳蝸植入術”和醫用耗材“人工耳蝸植入體”納入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範圍,醫療保險設置爲乙類,自付比例爲20%。工傷保險不設自付比例,按規定支付。該通知自12月1日起執行。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20日,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新疆等14省份均已將人工耳蝸植入納入當地醫保報銷範圍。
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解決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最直接有效的康復手段,然而,動輒數十萬元的醫療費用,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目前醫院內的人工耳蝸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國產人工耳蝸的價格相對較低一些,一般在10萬元內,而進口人工耳蝸的價格可能在20萬元以上。此外,不同品牌和型號也會導致人工耳蝸的價格存在差異。”
昂貴的價格是人工耳蝸納入醫保的主要障礙。不過,10月28日起,我國已啓動人工耳蝸類耗材集採。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採購辦公室開展產品確認及供應區域填報工作,登記產品範圍包括獲得我國醫療器械註冊證的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涵蓋植入體、言語處理器等)。
如果人工耳蝸通過集採大幅降價,各地將其納入醫保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聽障患者將獲得大幅降價和醫保報銷的雙重利好。
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首席專家龔樹生於9月10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做人工耳蝸手術的大多是兒童,實際上,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中,耳聾發病率佔比很高,這些老年人往往因爲經濟問題沒有植入人工耳蝸。未來,如果國家能夠報銷,可能會出現井噴式需求。與此同時,聽力對認知功能也有影響,聽力恢復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估計也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