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認基金“火”了,市場迅速擴容,收益率如何?怎麼買?
財聯社1月13日訊(記者 李翀)2025年基金行業的第一把火來自香港互認基金。隨着限額開放,互認基金被各大機構熱捧,暫停內地投資者申購互認基金已增至6只。
據業內人士估測,截至1月9日,內地整體銷售規模或已飆升至1800億元,而投資級債券型互認基金已經接近新規下80%的配額上限,增量空間較年初已有所收窄,後續內地認購規模提升或需逐步等待香港地區規模上量。
據財聯社瞭解,隨着境內資產回報率走低,機構出海規模不斷加大,海外資產收益表現也頗爲亮眼。以互認債基爲例,投資級債基回撤不到1%的情況年化收益率可在5%-7%區間,而高收益債基回撤控制在3%的同時,投資回報率可達到11%-13%。“境內資產荒,境外卻滿地黃金,額度開閘後以銀行理財子爲主,券商,信託等其他的資管機構均跑步入場,是這波申購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互認基金當前以額度優勢成爲境內買方力量的“新寵”,但主要增量資金均出現在債基,投資級債基佔絕大多數,股票型基金上量規模有限。其中不含鎖匯的債基受關注度較高,或隱含市場對美元升值的預期。
互認基金“火”了,多隻投資級產品額度已拉滿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30日,互認基金在內地銷售規模已達到415.36億元,較去年年初174.36億元增長240餘億元, 2025年1月的“支持擴容”的新規實行以後,內地認購資金增長更爲迅猛。
弘收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柳元晟受訪表示,截至1月9日,內地整體銷售規模或已飆升至1800億元,而投資級債券型互認基金已經接近新規下80%的配額上限。目前互認基金受兩地證監會監管,發行難度頗高,自2021年5月至今,僅有3只北向互認基金通過審批。
某香港公募業內人士表示,儘管新規對現有配額進行了大幅擴容,目前有幾隻公募基金還在排隊審批中,但尚不清楚具體批准下來的時間。
現存41只北向互認基金中,超半數爲股票型基金,18只爲債券型基金,其中債券型基金根據風險特徵又可分爲投資級和高收益級,“目前僅中銀香港全天候中國高息債券基金、匯豐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東亞聯豐亞洲債券及貨幣基金、弘收高收益波幅管理債券基金4只爲高收益債基,其餘均爲投資級債基,某些機構在額度開閘前就開始調整債基的策略,比如原爲高收益策略的目前已調整爲配置政府債券爲主的投資級策略,就是爲了更方便衝規模,如果理財子能投的話規模上量會很快,目前投資級別的債券型互認基金大多已經額度打滿”,弘收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投資經理翟可對財聯社表示。
隨着互認基金銷售比例限制放寬至80%,內地認購規模上限在基於香港地區銷售規模的基礎上增長三倍,不少產品火爆搶配,多數機構管理人在產品認購到75%左右額度便暫停申購,以保護投資者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
“部分‘關門謝客’的產品申購額度重新開放要等到香港地區認購更多才行,目前看到的“日光基”基本是投資級債基,從資金來源來看,多是大型機構包攬,其中理財子佔大頭。”參與代銷產品的三方機構負責人表示,近期包括海通亞洲總收益、東亞聯豐等少數品種也將開放,額度也僅剩20億左右,目前針對高收益債基的額度還有剩餘,這部分產品因風險相對較高,理財子搶籌很少,一般是券商資管、FOF、私募、家辦等涉及較多。其中不含鎖匯的債基受關注度也頗高,市場也在押注特朗普上臺後“強勢美元”的預期。
估值修復,高收益互認債基收益率可達10%以上
作爲當前資金出海的“新寵”,互認基金今年風光無限,相較其他渠道而言存有階段性優勢。
據財聯社瞭解,當前資金出海的主要渠道包括QDII、QDLP、互認基金、TRS、跨境理財通等,互認基金相較QD系列產品剩餘額度充裕,單產品無規模限制,且申購門檻較低,可以1000元人民幣起投,相較於額度緊張、底層爲私募基金的QDLP而言,互認基金爲香港公募基金,且委託內地公募基金或者銀行作爲內地代理人進行信息報送,監控,受香港和大陸兩地證監會和法規規管,產品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此外,TRS目前投資的一個比較受歡迎的標的是境外的城投債,一般是通過券商通道出海直投資產而不是產品,而像跨境理財通計劃對投資者限制較多:投資人羣侷限於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投資額度上限爲300萬人民幣,且對投資標的限制較爲嚴格,可選投資範圍不如其他渠道豐富,同時與互認基金相比均有明顯差距。
翟可認爲,2025年應是出海的好時機,尤其在經歷疫情後,亞洲高收益市場估值在逐步修復,像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地的債券均爲產品超額收益提供了支撐。
從2024年全年表現來看,亞洲高收益市場平均美元收益率已從年初的12.8%下降到9.7%,但鎖匯後,人民幣收益率仍高達有7-8%的水平,平均信用利差方面,儘管由900個基點降到600個基點左右,但整體表現不管是與美國高收益債券7.5%左右收益率,平均信用利差300個基點相比,還是與持有亞洲政府債券爲主、信用利差已壓縮至100基點以內的投資級品種相比,亞洲高收益市場已在估值修復中,風險逐步出清下投資機遇凸顯。
以“弘收高收益波幅管理債券基金”爲例,本檔基金主要投資於亞洲高收益債券市場,2024年全年的美元份額回報率達到11.8%,最高點達到13.7%,鎖匯後的人民幣份額的全年回報率也有9.16%,產品整體久期2.7年,持倉較爲分散,68只債券的平均信用評級達到BB-,全年回撤也控制在3%以內。從產品底層資產配置來看,本檔基金多以穩定收息的金融,基建和能源類債券爲主,同時輔以偏交易屬性的高波動債券,典型的例子爲房地產行業債券。
“相較香港房地產發行人我們態度整體偏謹慎樂觀,對於內地房地產基於現有的估值水平,我們主要策略爲擇時進行獲利了結,將風險敞口壓降到最低。”談到今年高收益債投資策略時,翟可對財聯社表示。
2021年後批准的債券型互認基金對於個人投資者尚未開放
“對於互認基金當前熱度高漲最大的利好就是額度開放,可以理解爲有更多資金可配置受兩地監管的香港公募基金,不過2021年之後批准的大多債券型互認基金目前對於個人投資者並未開放,暫時只能銷售給機構及法人專戶等”,上述公募業內人士指出。
從購買渠道上看,主要是境內託管機構的直銷渠道和三方平臺的代銷渠道。“不過直銷渠道上量比較難,不納入托管機構的總規模考覈,積極性相對不高,走代銷渠道可能會多一些,比如基煜、天天,佔總銷售額的9成左右,但通常會被抽3成代銷費”。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中,通過互認基金多元化投資全球債券標的顯得尤爲重要。“相對美股估值高位,美債的性價比反而更高”,有分析人士指出。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儘管作爲公募基金的一種,香港互認基金綜合費率相對更高,在目前熱銷活動價1折下申購費也達到平均千分之1.5水平,且稅收優惠力度也相對較弱。同時,贖回時間多爲T+3,投資香港互認基金還需要考慮匯率、管理人及基金資格、政策變化等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