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擬訂紡織品循環指引 專家點出一關鍵
環保署今日舉辦推動紡織品資源循環利用系列座談會」,第一場以「品牌服飾業及百貨業紡織品循環指引草案」拉開序幕。(李柏澔攝)
紡織業爲全球最主要的產業之一,根據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研究顯示,時尚業於2018年排放了約21億噸溫室氣體,約佔全球總量4%。環保署今(8)日舉辦「品牌服飾業及百貨業紡織品循環指引草案」座談,探討臺灣在服飾紡織品循環再利用的進一步可能。產學代表指出,一件二手衣可能由數件不同材質的衣服拼接而成,這和指引中鼓勵使用單一材質訴求相沖突,再製衣很可能淪爲一次性循環而已。
「品牌服飾業及百貨業紡織品循環指引(草案)」目的在於鼓勵永續時尚設計,鼓勵材質單一化及使用再生料;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促進紡織廢料再利用回收;鼓勵回收再利用的循環商業模式;培養消費者購買永續循環產品,以及改變舊有產品生命週期等。
該指引草案推動有3大區塊,首先須制定紡織循環指引(推動目標、行動措施、期程訂定);其次爲自願性協議(業者依指引提出計劃書、環保署審覈、業者簽署自願性協議);最後爲成立品牌服飾永續聯盟(每半年回報執行成果、公開表揚績優廠家)。
「picupi 挑品」永續時尚/設計和綠色生活推廣平臺創辦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張倞菱指出,臺灣大多服裝品牌爲非機能性服飾,都是以平織布爲主,但未來若要選擇再生材料就會遇到問題,因爲和品牌屬性與需求不同,源頭採購平織布爲主的再生材料就有很大的困難。
此外,二手衣物重製是臺灣多數品牌會使用的方法,但二手衣服拆解重複利用後,1件新衣服拼接了4件舊衣服的材料,衣物成份表該怎麼寫?這與使用單一材料的目標已經相沖突,到後來恐變成衣物只能一次性循環而已。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組長盧秀卿也指出,國內舊衣資源循環面臨問題在於快時尚讓汰換速度激增,也存在國內缺少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品牌回收意願低、添加再生料比例偏低、混紡的設計不易回收等問題。
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經理張宇靖指出,各界對產品的盲點在於產品用越久越好,卻沒設定一項產品的生命週期,導致10-15年後回收時難再循環再製成同樣規格的產品,因而走向降級回收的命運。
根據環保署統計,我國紡織纖維廢棄物平均每年約71萬噸,其中消費後產生的佔28萬噸;工業後產生的佔43萬噸,其中約87%(61.6萬噸)進入掩埋及焚化,約5%(3.7萬噸)再使用;約8%(5.4萬噸)再利用,預計2014年至2030年紡織品人均消費量預估將成長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