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新一輪化債推動地方與城投債務壓力極大緩解

財聯社11月28日(記者 楊斌)臨近年末,外資知名評級機構對國內經濟熱點的研判值得關注。11月27日下午,在“2024惠譽看中國”媒體交流會上,惠普評級多名資深分析師就地產、銀行、城投等多個領域的趨勢變化作出展望。特別是在新一輪地方化債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與城投企業的債務壓力將極大緩解。

地產復甦趨勢仍不確定,增量政策結構比規模重要

9月末地產新政發佈以來,新房和二手房市場出現邊際改善的跡象。但惠譽評級亞太區企業評級董事總經理王穎指出,成交量回暖城市以一線城市爲主,外溢效應尚不明顯;二手房成交量上漲的同時價格依然下跌,掛牌量不減反增,二手房市場尚未觸底。在實體經濟企業部門盈利改善從而提高就業率和居民收入前景之前,地產市場復甦的可持續性面臨不確定性。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表示,取消限購、降低存量按揭利率等措施旨在降低居民購房門檻以及減輕還貸壓力,並進一步釋放改善性住房需求。“白名單”項目信貸規模擴容以及優化貸款資金撥付方式等舉措也有利於上下游企業資金的提前撥付,疏通項目貸款資金的流動。

但目前制約房地產市場的關鍵因素還在需求端,徐雯超認爲,居民對未來收入、就業前景,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房價是否止跌回升的總體預期並沒有實質性扭轉,這些或持續制約房地產市場的回暖。

化債大幅降低地方政府支出壓力,發達地區城投進入轉型深水區

財政部在近期公佈了10萬億元地方債務化解方案。

對此,王穎認爲,一攬子增量政策主要集中在化債,減少地方的債務利息支出,爲地方財政騰挪空間,依然以維護系統穩定性爲目的。期待真正的促內需增長的增量政策出臺,其核心應是如何以人爲本,改善居民資產負債表。未來,增量財政政策的結構及其資金流向比增量政策的總量規模更重要。

惠譽評級亞太區國際公共融資評級高級董事孫浩測算,地方政府需要用自身財政收入償還的隱性債務在2024年至2028年期間將從平均每年2.86萬億元減少到4600億元,這爲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財政靈活性,以維持必要和發展的支出強度。

對於揹負隱債的城投企業,債務置換將減輕短期債務負擔,緩解再融資壓力。孫浩預計,2024-2026年每年可用於債務置換的專項債額度爲2.8萬億元,相當於惠譽測算2025年到期的城投債務的17%。債券額度或爲按需分配,財政實力較弱及隱債餘額較大地區會獲得更多的債務置換額度。

本輪大規模化債也有助於減少銀行在城投相關敞口的風險暴露,緩釋部分系統性風險。徐雯超指出,新增專項債如果用於加快償還地方拖欠的企業賬款,將有助於緩解相關行業的資產質量風險,有利於銀行騰挪出更多信貸額度投放到消費、科技等領域。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認爲,部分中小銀行、特別是位於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小型地方性銀行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中小銀行風險處置仍將是未來幾年的監管關注重點。

對於化債背景下的城投市場化轉型,孫浩指出,去隱債後城投可以卸下歷史包袱,專注於通過提升經營性項目的回報率和降低資金成本增強償債能力,加速城投轉型。不過,當前大多數城投在獲得政府支持前的獨立信用狀況較弱,短期內依然無法完全擺脫政府支持而獨立運營。經濟較強地區的城投或將率先進入轉型的深水區,通過將公共項目與盈利項目捆綁進行交叉補貼而形成經營性資產。

孫浩最後表示,本輪債務置換的侷限性在於經營性債務不在化債範圍內,僅針對在2018年由財政部劃分的隱性債務。財政部近期披露的2023年末14.3 萬億的隱性債務規模,僅佔惠譽估計的城投總有息負債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