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一週年的痛點與難點
圖蟲創意 圖
在基金投顧業務這場“混戰”中,無論是前期宣傳還是後期服務的推出,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和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投入的積極性最高,而券商和銀行的動作相對遲緩。
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工作已走過一週年。在這短短一年時間裡,拿下試點資質的機構名單已經擴充至18家,包括5家公募及旗下子公司、7家券商、3家銀行、3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
由於這些機構所處行業以及風格不同,目前已有部分機構率先推出特色投顧產品,衝在最前的是公募基金公司,其次是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券商和銀行在這條賽道上起步相對較晚,已有公司推出了投顧產品。
基金投顧業務無疑是一片藍海,更重要的是幫助廣大投資者提升基金投資體驗,解決目前市場普遍存在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痛點。
18家機構進展如何
2019年10月24日,證監會機構部下發《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提及,基金投資顧問試點機構從事基金投資顧問業務,可以接受客戶委託,按照協議約定向其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並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利益。
上述《通知》也是監管部門的首次明文規定,獲批機構可以代客戶作出公募基金投資決策,並執行相關交易申請。在《通知》發佈之後,首批業務試點機構爲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和嘉實基金等五家公募或旗下子公司。
2019年12月,騰安基金、螞蟻基金、盈米基金三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質;2020年2月28日,先後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等7家券商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3家銀行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質。
基金投顧業務試點目前已橫跨公募、銀行、券商、第三方銷售這四大行業。《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基金投顧賽道開設以來,各家獲批機構進展程度不一,先後有多家機構上線基金投顧產品。
對於掌握着發行和管理基金天然優勢的公募基金而言,當仁不讓地成爲基金投顧產品的先行者,已有多家公司上線投顧服務。緊隨其後的是,擁有線上用戶優勢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包括騰安基金、螞蟻基金、盈米基金,均已上線基金投顧服務。今年4月,螞蟻基金上線“幫你投”投顧服務;8月,騰訊理財通開放“一起投”;10月,盈米基金推出“四筆錢”投顧服務升級計劃。
投顧試點獲批的券商中,也有幾家嘗試推出投顧服務,比如,華泰證券推出的“漲樂星投”,申萬宏源上線的“星基匯”,國泰君安上線的“君享投”等。銀行推出的基金投顧服務相對其他平臺較晚,但近期也有積極的籌備動作。
投顧“混戰”一觸即發
從模式上來看,獲批機構推出基金投顧服務業務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公募基金依靠旗下子公司來開展投顧業務,比如,華夏基金旗下子公司華夏財富推出的“華夏查理智投”,嘉實基金旗下子公司嘉實財富推出的“嘉實財富投顧賬戶”,中歐基金旗下中歐錢滾滾平臺推出的“水滴投顧”;二是與第三方機構天天基金共同推出“司南投顧”的南方基金,隨後,其他基金公司也紛紛與天天基金開展了合作;三是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銀行和券商自行推出的投顧服務;四是獲批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主要是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與公募基金之間的合作。
華夏財富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截至10月23日,依託於華夏基金強大的投研實力,華夏查理智投客均盈利達3350元,其中單客最高獲利達171.36萬元。從客戶投資組合來看,單筆最高投資金額組合是固收增強組合,最受歡迎資產增值組合是權益優選組合。
嘉實基金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嘉實財富在業內率先倡導推動“買方代理”模式。投資顧問依據投資者的委託,在授權範圍向投資者提供建議或以投資者名義管理其賬戶內的資產配置和實施投資決策等,投資顧問只向投資者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不再向產品方收取任何銷售佣金。相對來說,“買方代理”模式纔是符合投資者利益的最好制度安排。
不同於其他擁有強大股東背景或天然優勢的機構,盈米基金屬於一家創業型公司。盈米基金CEO肖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投顧業務應當具有多樣性,因爲機構的角度不同,會呈現不同的投顧服務投點。比如,基金公司可能更多從投資角度去幫助老百姓解決財富問題;銷售公司、財富管理公司更多要從“顧”的角度去解決財富保值增值的問題。如果基金公司是七分投、三份顧,銷售公司可能是三分投、七分顧。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投顧更能推進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這場基金投顧業務的“混戰”中,無論是前期宣傳還是後期服務的推出,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和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投入的積極性最高,券商和銀行的動作相對遲緩。
某家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資質的銀行工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在產品設計層面更有優勢,而銀行也有渠道優勢,由於銀行不僅要開展投顧業務,還有其他各項業務籌備開展,導致相關業務佈局相對較緩慢。
基金投顧一週年之際,多家試點機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欲搶奪更多市場資源。
對於市場已上線的各種基金投顧服務,投資者在選擇時面臨困惑,究竟哪家機構更適合自己?基金豆CEO、聯合創始人馮霞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各家推出的投顧業務看,差異不是特別明顯。其實底層的類投顧業務是一個百花齊放、非常多元、接地氣的活躍生態,不同的平臺有獨具一格的投資理念和風格,形成了一套何時投、投什麼、何時賣的完整的投資服務。“基金投顧業務未必是要很多大而全的機構,可能更需要的是成千上萬的小而美的平臺,更能促進行業的穩固前行”。
多元化更利於行業發展
目前關於基金投資,業界討論最多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
馮霞表示,上述現象確實存在。而出現這樣的情況,各方都有一定的責任。首先,基民沒有很好的風險意識,存在典型的追漲殺跌的情況。從新發基金的數據清晰可見:市場上漲,新基金銷售火爆;市場低迷,新基金很難賣,甚至無人問津。
其次,基金公司和銷售平臺靠規模生存,爲了擴大銷售規模賺取管理費,它們會傾向於在熊市低位宣傳債券型基金的安全,而在牛市高位宣傳股票型基金的收益。這也導致基金長期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困頓局面出現。實際上,真正賺錢的方法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入場投資,在牛市高位的時候止盈賣出。根本上來講,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種現象,是由基金行業的這種銷售導向決定的。
基金投顧服務的推出,旨在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體驗和預期收益。業界對於投顧的認識,更多是從“投”和“顧”兩個角度來思考。
華夏財富相關人士認爲,投顧服務,拆開來看是“投”和“顧”的能力,這兩點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對於“投”的能力,可能有各種指標和數據能夠清晰的進行排名與比較。但是“顧”的能力是很難衡量的,並且不是短期能夠衡量的。顧的衡量標準是“客戶是否滿意”,但是滿意,到底是滿意服務還是滿意收益?是滿意達到自己的預期,還是滿意達到了市場最好的水平?這個指標可能很難去量化。但也有可能是形成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的地方。
對比公募、券商和銀行三大行業,馮霞認爲,網點數量龐大、客戶基礎良好、理財經理衆多的銀行在“顧”這一端有天然優勢;投研隊伍強大的券商在“投”方面有相對優勢;發行公募產品的基金公司則在“投”方面最具有優勢。
嘉實基金相關人士表示,未來,投顧的重點是協助客戶作出更好的決策,而非協助客戶選擇更好的產品,如果一個方案只是交付給客戶,是不創造價值的,只有真正把服務做成了產品,以“顧”爲主的非管理型投顧纔是投顧業務核心的價值來源。
目前來看,推出基金投顧業務已滿一週年,而這只是行業的起步。
馮霞認爲,投顧業務是基金行業長期發展的方向,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且漫長的,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逐步建立。
“如果我們參看美國基金行業的發展路徑,會發現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前也是銷售導向爲主,賣基金根據規模提成,不管用戶賺不賺錢。但美國401K計劃推出後,基金投資需求迅猛增加,對投顧的需求也旺盛起來,而且佣金自由化後,各大機構也主動大力發展投顧,以降低對銷售佣金的依賴。”馮霞表示。
“當前基金投顧業務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建立多元化的生態。”馮霞認爲,從當前試點機構來看,門檻非常高。而投顧業務本是貼近用戶、接地氣的業務,投顧業務如何能夠降低門檻以便讓多樣化的中小平臺能獲得發展機會,如何能夠保證投顧資產賬戶管理足夠安全,讓投資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這是多元化投顧生態需要完善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