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加低溫療法 助突發性心跳停止病患重獲新生
醫師袁國慶表示,低溫療法可改善缺氧性腦病變的傷害,可增加存活率及甦醒機會。(大千醫院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病患失去呼吸心跳後,經CPR及電擊才順利恢復自發性心律,但呈現深度昏迷狀態。(大千醫院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體內式低溫療法是以植入式導管中的液體,來協助降低體溫。(大千醫院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
臺灣每年突發性心跳停止發生率爲每10萬人約有50-100位的病人,面對突然心跳停止的病人,除了第一時間需要119消防救護人員的快速施救,心跳恢復後的救治也極爲關鍵。現行低溫療法可改善病人心臟狀況,也可恢復腦部功能及意識,且有健保給付,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是一大福音。近一個月內,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與苗栗縣119消防救護人員合作,順利救治2位突發性心跳停止病人,成功挽回寶貴生命。
大千綜合醫院加護病房醫師袁國慶表示,2位突發性心跳停止病人分別爲61歲的彭先生及62歲的張先生。彭先生沒有慢性病史,早上在家中嘆了一口氣後就突然昏倒在地;而張先生本身有B型肝炎、高血壓及高血脂,但未按時服藥,家屬發現他呼吸不順後就失去呼吸、心跳。
2位病人經由119消防救護人員進行CPR急救與AED電擊後送至大千,到院時2位病人皆處於昏迷狀態,昏迷指數僅3分,由心臟內科醫師執行心導管手術後入加護病房,因評估沒有腦部出血且皆在12小時黃金搶救時間內,因此爲其安排「體內導管式低溫療法」。在完成24小時的32℃低溫療程後,病人恢復清醒,並於一週後順利出院。
袁國慶指出,到院前心跳停止的病人,腦部常會因氧氣供應不足,產生缺氧性腦病變而長期意識不清,過去以支持治療爲主,但對照顧的家屬而言卻是心力交瘁。現行低溫療法則是經醫學證實爲可改善缺氧性腦病變的治療方式,因爲低體溫可以抑制許多因組織再灌流時所造成的傷害,進而改善缺氧後的腦損傷。根據研究顯示,使用低溫療法可以增加40%的存活率及25%的甦醒機會。
袁國慶醫師進一步說明,低溫療法分爲體外和體內兩種,體外式多采用冰敷袋及冷卻墊,此次兩位病人是採體內的植入式導管方式,讓導管中的液體和病人的血液產生熱交換來降低體溫。先將病人體溫降至攝氏32-33度,並持續24小時,之後再以每小時上升0.25度的速度緩慢回溫,直到恢復至攝氏36度爲止,整個療程約需3天,且回溫的過程中需要精密的監控,才能保護病人的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