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雨/經濟部長下臺了,臺灣不會缺電了!
▲經濟部長李世光爲了這一次的全臺大停電請辭。(圖/記者李鍾泉攝)
2017年8月15日,臺灣發生大停電,多達668萬戶供電受到影響。除了很多大企業的營運受到了衝擊,苗栗甚至還傳出有民衆因爲停電點蠟燭,失火後造成一死一傷的慘劇。
遭遇到這麼一大串事情,政府也很快速的做出了決定,同意經濟部長李世光的請辭。從此以後,臺灣再也不會缺電,人民都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
真是這樣的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出現了一種「請辭以示負責」的文化,頻繁出現在政府、大企業身上。因爲全民健保漲價問題,楊志良請辭以示負責;因爲八八風災鬧得太大,重建任務告一段落後,劉兆玄率領內閣總辭;在八掌溪事件發生後,游錫堃爲了避免內閣總辭,一肩挑起政治責任,請辭行政院副院長的職位⋯⋯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然而,政府官員的請辭,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我們先來弄清楚一件事:這些政務官的請辭,他們的理由通常是什麼?答案很簡單:負「政治責任」。經濟部長李世光說:「對停電該負的『政治責任』完全不會閃躲,而相關人員操作上是否有疏失,我們會檢討。」
何謂政治責任?政務官對於自身做出的決策,必須承擔後果,一旦出了大包,意味着該政務官必須承擔相對應的懲罰,這就是政治責任。而「放棄固有的權力地位」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也就是所謂的請辭以示負責。
▲少見的全臺大停電,影響了668萬戶人家。(圖/翻攝自PTT)
事實上,臺灣人民也的確非常吃這一套,每當對哪位政治人物不滿意,就口口聲聲喊着下臺下臺:「陳水扁下臺!」「馬英九下臺!」「蔡英文下臺!」「柯文哲、賴清德、陳菊下臺!」
然而,就意味着問題解決了嗎?顯然不是這樣。臺灣盛行的「下臺文化」,所換來的只是政治人物、人才的快速夭折而已,但卻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更多時候,隨着新政客的上任,之前發生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會被選擇性的遺忘。
臺灣不只缺「提出問題的人」,更缺「解決問題的人」。今天一個政治人物不再受到人民信任的時候,下臺是很正常的,但前提應該是「擦完自己的屁股」才走人,而不是瀟灑的鞠個躬道個歉,就把問題丟到一邊,期待下一個人可以解決。當然,若問題關鍵就出在政客自身,那辭職自然沒有什麼疑慮,畢竟自己就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今天一個政客,真的要爲了政治責任而下臺,那他至少要做到兩件事情:
一、先確保眼前的危機解除。在危機還沒有解除前就下臺,那完全不叫負責,那叫逃避,是懦夫的行爲。所謂的負「政治責任」,當然是要把自己出的包給搞定後才下臺,否則算什麼負責。
二、確保未來不會再度發生同樣的危機。就算眼前的危機暫時解除了,但你無法保證下一次不會再度發生,重蹈覆徹。看見了問題,卻不去解決,期待有下一個人來幫你擦屁股,這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爲。
如果以上二者都沒有做到,請辭不但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爲,更是對人民的侮辱:當初我們怎麼會選出這樣的政府、組出這樣的內閣、做出這樣的決策,出了事還不負責任,只想着逃跑了事?
臺灣的供電體系如此脆弱,禁不起機組故障,究竟該如何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問題的關鍵,顯然還是在「電從哪裡來」:蔡總統在臉書上提出的「分散式綠能發電」,目前僅佔總髮電量的4.2%,距離「補洞」還非常遙遠。然而面對這一次嚴重的連續跳機情況,唯一能夠倖免的方式,就是「維持法定備用容量率在15%以上」纔有可能解決,也就是替機組故障保留緩衝空間。
▲《新能源政策》提到,「2025年」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20%。
雖然經濟部所提的《新能源政策》中,李世光有說到:蔡政府預計於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20%。但無論蔡英文再怎麼能連任,總統任期上限也只到2024年。屆時如何達成《新能源政策》的目標,目前依舊沒有一個完整的規畫表可以瞭解。
更何況,《新能源政策》的負責人李世光現在請辭獲准,這意味着他決定替自己的政治錯誤決策付出代價(但不一定稱得上負責)。那麼,臺灣接下來的能源計劃,誰來負責呢?缺電、備轉容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誰來解決?若今年夏天或明年夏天又發生了一次全臺灣大停電,那將會是誰的責任?
最後,臺灣民衆也該改掉把下臺當成口頭禪的習慣,並且反過來思考:下臺了,然後呢?
好文推薦
及時雨/總統該擔心的不是假新聞,而是爲何沒人幫澄清
及時雨/臺灣很醜嗎?其實,外國人跟你看的不一樣
●及時雨,現爲媒體工作者、部落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