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永續 醫界籲自律別再擴建
健保30年財務面臨挑戰,專家提出「適度調高保費」、「優化支付制度」、「加速新療法納保」3大改革,讓健保真正迎向永續。圖爲民衆前往健保署洽公。(鄧博仁攝)
全民健保30年,帶給民衆極高的就醫便利性,卻也捉襟見肘。醫界指出,健保需透過「開源」、「塑身」,及調高保費、加速納保新療法改革,並研擬小病自行負擔、顧好救命花大錢的急重難症,同時醫院也要自律,不要繼續蓋新醫院、新病牀,重視醫護人員權益及急重難症照護,才能達到永續。
臺北榮總副院長、陽交大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偉強指出,健保財務吃緊,醫界卻繼續蓋新醫院、增加病牀,醫療生態發展爲規模經濟,導致各層級醫院互相競爭、衝量;健保改革的同時,醫療體系也要自律,審慎評估擴建病牀,節制非必要的門診、住診、檢查。
近年自費醫療自費興起,如醫美、減重市場,急重難科別式微,醫院難以留住人力。李偉強強調,健保改革須開源及塑身,如透過提高部分負擔,增加總額財源,並重新檢討給付項目,強化醫事人力,將人才留在體系內。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爲,受到健保總額限制,醫院經營壓力增加、醫護人力流失,進而引發病牀縮減、急診壅塞等問題。他建議,應調高保費、優化支付制度、加速新療法納保,讓有錢人承擔更多責任,提高急難重症給付,提升醫護人員就職留任率,加速新藥、新科技納保,提升健保財務韌性。
臺灣新藥取得不易,民衆就醫往往需自費。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沈麗娟直批,健保「該給的給不夠,不該給的給太多」。美國新藥取得速度快,雖然藥價高,但過了專利期,替代率近9成,而這些過了專利期的藥,臺灣健保仍高價給付,結果找不到財源買新藥。政府要讓民衆知道學名藥、生物相似藥是安全、有品質的,如同開車,有人堅持開賓士,有人只要Toyota,若要賓士(原廠藥),就讓民衆多付一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