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行人悲劇 政府還能做什麼

廿二日晚間臺中發生兩名大學生於行穿道遭公車撞上導致一死一傷的憾事,除了肇事司機應負責外,亦不可忽視政府在當中的角色。

首先是政府是否落實加強客運駕駛安全意識。交通部公路總局在去年三月曾邀請全國業者與地方政府,共同辦理路口安全提升宣示大會,活動中特別示範客運駕駛在路口慢看停及通過行穿線時指差確認。但截至筆者發文當下,卻還沒有相關路口監視器、公車行車記錄器畫面被公佈,警方也尚未針對駕駛通過路口時是否做到減速,甚至停車再開做說明,尚未確定肇事駕駛是否有做到。但根據筆者觀察,出了雙北,公車業者落實的程度仍有提升空間。

再者是既有人行空間改善計劃的執行,以及改善的方式是否有更多進步空間。在「行人地獄」一詞被外媒使用並報導前,人行道改善工程多半是公所經地方政府向中央爭取「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劃」,因該計劃需要由公所提出,受首長意願及公所人力影響,再加上當時行人安全議題未獲重視,容易形成「會中的永遠都是那幾個」的狀態。行人地獄經報導後,中央加強對此的要求,才使得案件覈定數提升。除去經費申請外,是否持續跟進他國成功經驗,從工程設計的基礎取得進步更是不可忽視。以本次發生事故的路口爲例,行人在夜間行走的確可能不易被其他用路人察覺,交通安全團體在今年八月的貼文就曾指出可以仿效國外經驗,架設對行穿線投光的設施,加強行人在夜晚的辨識度,不失爲一可行辦法。

最後是客運駕駛人力不足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民衆足不出戶,客運減班,導致大量客運駕駛被迫轉換跑道。疫情結束後,原先的客運駕駛早已找到新工作,又因我國客運駕駛勞動環境與報酬問題,自然形成人力缺口。雙北公車搭乘人數遠高於其他縣市,能夠透過加薪吸引駕駛,卻仍有三成缺口,其他縣市自然更是慘不忍睹。而本次事件又發生在晚間,該駕駛的駕駛紀錄是否均符合相關規定亦是值得探究的內容。

政府若能正視這些問題並積極改善,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