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真是才盡了嗎
◎王紅(古典文學教授)
成語“江郎才盡”的主角是曾寫過《恨》《別》二賦的南朝大才子江淹。“才盡”說來自兩個大同小異的故事。一是郭璞索筆。據鍾嶸《詩品》說,江淹夜夢一美丈夫,自稱西晉詩人郭璞,說:“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江淹從懷裡掏出五色筆還郭,以後就再也寫不出好句了。二是張協討還錦緞。《南史》本傳載江淹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詩人張協),對江說:過去我寄存一匹錦緞在你處,請還給我。江淹還了錦緞,從此文思遲緩,人稱江郎才盡。
有意思的是故事雖虛荒誕幻,“江郎才盡”卻有事實依據。江淹今存詩文十卷,是其生前編定。其中可考定寫作年代的詩、賦、文均作於35歲前,而江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活動於宋、齊、樑三朝,死於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終年62歲。35至62歲之間的作品哪裡去了?難道真是才盡寫不出了?
人們通常認爲江淹35歲以後的作品亡佚。因《梁書》本傳說江有前後集,而江本人35歲時所作《自序傳》雲“惟集十卷”,故認爲此十卷爲“前集”,35至62歲時的作品應是“後集”,但亡佚了。
另一種意見則認爲根本就沒有“後集”,或者雖有也被江淹刪去了。後期的江淹不是寫不好,而是不想寫,不敢寫,寫了也不願傳世。“江郎才盡”的神話不過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神話的編撰者有可能就是江淹自己。
江淹一生,歷宋、齊、樑三朝,彼時改朝換代快,政治變化大,在風浪中顛簸十分不易。齊樑君主多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好弄文學者多,自負才華者多,器量卻又不夠寬宏。比如文學家沈約,在齊代時和後來成爲梁武帝的蕭衍同爲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竟陵八友”之一,後助蕭衍奪了齊的天下,從此有了君臣之分。蕭衍好文學,常與沈約等談論。某次與沈比賽對典故的記憶,沈約所記比梁武帝少三條,出去後對人說:此公(指武帝)好面子,我是有意讓他的,如不讓他他會羞愧死的。梁武帝聽說後大怒,幾乎爲此治沈約罪。君臣間生了嫌隙,武帝猜忌愈深,沈約恐懼愈重,終究鬱郁病死。
沈約死在江淹之後,不能說江淹被沈之死嚇倒。但梁武帝好文又量窄,確爲事實。因此,江在武帝時不敢寫不想寫是完全可能的。爲了給前後期水準差距過大的情狀一個解釋,“江郎才盡”的神話誕生了。故事可能是別人的猜測,也可能是江淹自己的託辭。
是耶?非耶?至今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