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原始創新到技術突破,從成果轉化到規模應用,江蘇通過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着力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目前,江蘇的各類產業鏈日益完善,一批批科技型企業茁壯成長,一個個創新型項目拔地而起,逐步發展成爲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構建新型生產關係的先行地。
平均1秒鐘,江蘇常州“燈塔工廠”生產線上就有一塊動力電池下線,目前全球172家“燈塔工廠”中,有13家位於江蘇;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4年5G工廠名錄》顯示,江蘇有113個項目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江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江蘇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達110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江蘇緊扣科技創新要素,突出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錨定“打造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構建新型生產關係的先行地”目標,通過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着力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釋放澎湃動能
不久前,江蘇召開全省科技大會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23年度265個項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16名人才獲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江蘇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江蘇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9家企業獲江蘇省企業技術創新獎。
從原始創新到技術突破,從成果轉化到規模應用,科技創新成爲江蘇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引擎。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總部位於江蘇南通的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省企業技術創新獎,作爲一家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該公司建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發平臺,與30多家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並牽頭組建了江蘇首個半導體創新聯合體。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近3年研發投入累計約37億元,營業收入連續3年實現大幅度增長。
走進江蘇南通海安市,從一縷纖細的抗紫外線工業絲到被稱爲農林水產“芯片”的現代種業;從鋰離子電池模組到控制汽車轉向的鋁合金控制臂;從河豚毒素提取到蠶絲生物型接骨空心螺釘的研發……放眼望去,一批批科技型企業茁壯成長,一個個創新型項目拔地而起。
“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正在成爲海安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海安市委書記譚真告訴記者,海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資源等創新關鍵要素上發力,聚力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爲高質量發展積蓄起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我們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重點產業,聯合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院所在海安設立10家產業研究院,推動更多創新資源活起來,更好服務企業創新轉型發展。”譚真說。
目前,海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50家,成功打造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獲評江蘇促進製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誰抓住機遇佔據科技創新制高點,誰就能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動權。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說,“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條件,江蘇將把科技創新作爲“首選項”“必答題”,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眼下,江蘇正在實施戰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動,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爲核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爲基幹,太湖、鐘山、雲龍湖等實驗室爲支撐的實驗室矩陣。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江蘇擁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04個,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1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426個,院士工作站171個。
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告訴記者,江蘇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實施46個科技重大專項攻關項目、80個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和67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加快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
“江蘇創設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3個省基礎科學中心,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首批試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全國領先。”徐光輝說,江蘇將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抓改革謀創新促發展,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堅定不移向着建成高水平科技強省目標邁進。
產業煥新夯實發展基礎
傳統產業是江蘇經濟的“基本盤”,貢獻了五成以上的工業利潤、六成以上的營業收入,是江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來,江蘇聚焦化工、紡織、冶金等傳統行業,開展“淘汰落後、老舊更新、綠色轉型、產品提檔、佈局優化”等五大行動,力爭通過3年至5年時間,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基本出清,重點行業老舊裝備全面更新。
在連雲港市灌雲縣臨港產業區連雲港鹼業公司搬遷升級改造項目施工現場,儲罐高聳,裝置林立,管廊交錯,大型機械裝備高速運轉,建設者們緊張忙碌着。
不遠處,以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爲主要方向的連雲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加緊建設。“目前,生物航煤項目吹掃、試壓等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已經進入試生產階段。”連雲港嘉澳生物航煤項目負責人何健告訴記者,該項目建成後年產生物航空煤油(組分)約37.3萬噸、生物石腦油4.3萬噸、生物柴油0.2萬噸、硫黃102噸,可助力交通領域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92萬噸。
連雲港鹼業公司搬遷升級和嘉澳生物航煤項目快速推進只是灌雲縣臨港產業區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灌雲縣臨港產業區緊緊圍繞高端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海洋經濟及新能源爲主導的‘3+N’臨港特色產業體系,主動融入產業變革、賽道切換、綠色低碳等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基礎配套、招商引資、要素保障等重點工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灌雲縣臨港產業區黨工委副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李來剛說,下一步灌雲縣臨港產業區將繼續紮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持續做優鏈條、做強集羣、做大產業,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新設備、新技術集中“上馬”,航空航天產業“版圖”持續擴張,新能源汽車賽道加速“超車”。今年以來,蘇州太倉的產業發展故事精彩紛呈,既有傳統產業的“變形記”,又有主導產業的“成長史”,還有特色產業的“新篇章”。
在太倉,輕工、紡織、機械等傳統行業曾輝煌一時。紡織化纖服裝產業很長時間都是太倉的支柱產業,巔峰時產值佔工業經濟的三分之一。
種類多、體量大、市場廣,曾經的傳統支柱產業能否升級煥新,關鍵要靠“智慧”、會“算數”、能“上雲”。
對低端低效企業“斷舍離”的同時,太倉深入推進“千企技改升級”,聚焦紡織、電力、化工等重點行業,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支持企業革新技術、迭代產品、拓展市場。同時發佈《關於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措施》,全面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培育一批智能製造應用服務商,爲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康輝科技是太倉第一家以老齡輔具、無障礙適老環境設備製造爲主的高新技術企業。20多年來,從一家普通的民營工廠到擁有200多件專利的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企業,從傳統的手工機牀到智能化數控車間,這家公司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已成爲培育企業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對傳統制造業而言,這是促進降本增效、改善供給結構的關鍵所在。”康輝科技董事長陳利忠這樣總結公司的轉型歷程。
“江蘇深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推動工業節能降碳,全面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大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朱愛勳說,2023年江蘇全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2年累計下降50.7%,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349家、綠色工業園區33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66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1月至10月,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值1.67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出口9857.6億元,同比增長8.9%;進口6760.5億元,同比增長15.5%。
前瞻佈局競逐全新賽道
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導力量。眼下,江蘇各地正積極搶抓新賽道,培育新動能,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搶佔發展制高點。
今年9月份,捷龍三號遙四運載火箭將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5顆衛星來自江蘇無錫樑溪區、無錫樑溪科技城。
樑溪區是無錫中心城區,悠悠大運河連着樑溪河,構成樑溪的水脈和文脈。近年來,樑溪區在推進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敏銳捕捉到商業航天的發展前景,用定製化的優待政策和配套扶持成立科創母基金跟投的形式,引入空天產業企業。目前,樑溪區已集聚頭部企業56家、生態企業超過100家,構建了“造火箭、造衛星、發衛星、用衛星”全鏈條產業格局。
格思航天是國內領先的民商航天研發設計與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今年9月底,樑溪區和格思航天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進行戰略合作,在樑溪區馮巷地塊建造格思航天工廠項目,依託無錫強大的產業配套、水運優勢和政策支持,推動空天產業聚鏈成羣、起勢成勢。
“無錫有着較強的工業基底,樑溪區的空天產業鏈日趨完善,企業將進一步加強空天企業間的本土協作,促進未來產業鏈協同發展,助力樑溪區空天產業快速發展。”格思航天總經理曹金說,項目建設將推動樑溪空天產業集聚和規模化生產加速形成,構建長三角領先的空天產業集聚區。
樑溪區加快空天產業發展是無錫佈局未來產業、搶佔發展新賽道的縮影之一。當前,無錫正在以製造業的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落地爲主線,系統謀劃佈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導體、氫能和儲能、深海裝備五大未來產業,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合成生物等若干個未來產業新方向,形成“5+X”未來產業發展體系。
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江蘇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在蘇州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實驗室,20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前不久成功研發,研究人員正推動量子計算在金融計算、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的落地應用;在徐州深地科學與工程雲龍湖實驗室,科研人員成功研發深地空間精細探測的新技術,不僅破解了多年來進口設備“卡脖子”的問題,更爲地下空間儲油、儲能等未來產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爲進一步點燃創新引擎,激發未來產業的發展動能,2024年3月,江蘇省科技廳會同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5個100”行動方案(2024—2026年)》,覆蓋技術攻關、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未來產業標杆孵化、前沿技術應用場景探索、產業標準規範研製。
總體來看,江蘇的未來產業鏈日益完善,已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產業鏈條,擁有涵蓋關鍵材料、動力系統、飛控系統、整機制造等多環節佈局的低空經濟。截至今年三季度,江蘇省未來產業核心企業已近1700家,核心企業營收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約佔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的8%,全省未來產業規模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江蘇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把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把改革開放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力;把綠色低碳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鮮明導向;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把人才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努力把江蘇發展成爲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構建新型生產關係的先行地。”信長星說。 (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蔣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