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走到學生中去
前段時間,有一位教師來找我,希望我能對她的“無生上課”面試技巧進行指導,我欣然答應。對於她的教學基本功,我很認可,但我也特別指出了一點——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
其實,很多教師平時上課時都喜歡守着講臺、守着黑板。久而久之,這三尺講臺彷彿就成了教師的“安全區”,不敢離開一步。講臺不能成爲師生之間課堂交流、思維碰撞的“鴻溝”。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校長,爲了能讓教師多走下講臺,他把原本放在黑板前正中央的講臺挪到了黑板右側角落處。據我所知,北京市十一學校在2012年時就把所有的講臺拆除。無論是挪講臺,還是拆講臺,無非都是爲了引導教師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央,引導教師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對話和交流。但正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拆除教室講臺是容易的事,而真正破除教師心中的“講臺”,纔是最難、最關鍵的事。
如何破心中的“講臺”?這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理念、教學思想,轉變“指揮官”“決策人”“主導者”的身份。在覈心素養時代下,學習已然走向“做中學”“學中做”,倡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學習方式。可以說,只會站在講臺上教學的教師,很難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也很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特級教師曹書德曾在《走下講臺做教師》一書的自序中描述:“沒有了講臺,我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進學生之中,與他們平等對話;沒有了講臺,我自覺地減少了說話量,而增加了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沒有了講臺,我感覺到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是與學生相處的所在。講臺消失了,教室卻在無限擴大。”我想,曹教師一定是已經破除了心中的“講臺”,才能寫出如此境界之書。
我認爲,只有破除心中的“講臺”,教師才能真正實現“心中有人”“眼裡有光”。這意味着,教師要堅持以生爲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真正視爲課堂的主人,把更多的話語權、操作權還給學生;這意味着,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主角,而要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協助者、傾聽者,成爲與學生一起求知、解惑、演練、實踐的學習夥伴。
(作者系浙江省象山縣泗洲頭鎮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03日 第05版
作者: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