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消費,玩笑開大了

3月5日,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李局長在“部長通道”上拋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研究提高消費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

我非常震驚,提振消費的破局之路,居然是借錢狂歡,而不是收入革命。

這兩年,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金融創新等宏大敘事被反覆包裝,彷彿這一紙政令就能讓疲軟的消費市場煥發新生。沒想到,消費的核心,卻是一場加槓桿的遊戲。

從數據來看,中國居民槓桿率已從2008年的18%飆升至2025年的65%,遠超新興經濟體平均水平。與此同時,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3.5%,居民儲蓄率卻逆勢攀升至43.4%。

這組數據撕開了殘酷現實:

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費,而是不敢消費。

房貸、教育、醫療三座大山已壓得人喘不過氣,此時再鼓吹“多借錢花”,無異於讓貧血者服用興奮劑短跑,終點只能是債務高峰。

更關鍵的是,如果我們將消費低迷簡單歸咎於“金融產品供給不足”,卻對居民收入增長停滯、社會保障不足、財富分配失衡等根本問題視而不見。這無疑是經濟發展的噩耗。

如果普通工薪階層月薪僅夠覆蓋基本開支時,提高貸款額度不過是讓民衆在“即刻享受”與“長期負債”的夾縫中,添加一道枷鎖。

我們常說,消費是不用刺激的。因爲不願意消費的背後,就是口袋裡沒錢。所以,要打開內循環的通道,還是要着手解決錢的問題。

難道我們不知道要提高居民收入嗎?

肯定不是。

我們並非不懂“提振消費需提高收入”的常識。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被提及多次,但現實卻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三年低於GDP增速。

提高收入是長期改革,刺激借貸成爲短期補救。因爲消費、投資、生產、收入本身就是一個內循環。沒有消費就沒有投資,沒有投資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收入。

從李局長的角度來看,鬆綁消費貸,是短期優化資產負債表的最佳選擇。

願意消費的去消費,也可以置換過去的消費。

但是,金融產品的核心不會改變。即便鬆綁消費貸款,優質客戶本身就會獲得更高的額度和更低的資金成本,普通客戶的額度肯定相對減少且資金成本相對較高。

刺激消費的目的可以達到,但人羣之間的代差會進一步擴大。

不以收入提高的超前消費,只會讓金融工具成爲固化階層的鴻溝。

另一方面,提高收入的方式很多種,爲何都是紙上談兵?

直接發錢是最簡單最有力的方式,還可以縮小貧富差距,但財政壓力無法支撐。提高個稅起徵、加大力度降低存量貸款也是簡單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精準,因爲能被這個政策刺激到的人羣,基本都是消費意願較強的人羣。加強社會福利也是好辦法,相當於減少其它部分的開支,比如教育、醫療、養老等等。

三個方法,目前我們主推第三種。兩會基本上都提到了,應該在2025年會陸續落實。但是前兩種爲什麼一直不做?

這是我們對民衆自主消費能力不信任,還是按大家長似的“替你花錢”,不啓動前兩項,財政就餘力把刺激留給需要刺激的人。比如消費券、以舊換新等等,都是替你花的邏輯。

真正的消費振興,可不是用“金融創新”,讓人們“借錢,緊巴巴,再多借點”的方式本身是一個死循環。

收入革命,纔是消費核心。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