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新冠肺炎未來 專家提三聯體防疫策略「與病毒共存」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三聯體防疫策略,即讓疫苗、非藥物公衛措施(NPI)及檢測相輔相成,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目標。(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超過1年半,全球目前仍處於大流行情況。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分析疫情未來軌跡走向有3種可能,1是持續全球大流行,2是轉變爲季節性流行疾病,3是成爲地方性疾病。陳秀熙團隊爲此提出三聯體防疫策略,即讓疫苗、非藥物公衛措施(NPI)及檢測相輔相成,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陳秀熙團隊成員、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針對新冠肺炎的未來軌跡走向,科學家認爲有3種可能,第1是人類仍無法迅速控制疫情,持續全球大流行,這需要提升疫苗接種率,利用準確快速檢測工具進行流行監測;第2種可能是轉變爲季節性流行疾病(如流感),需通過單株抗體等治療防止疾病的進展,減低疾病負擔;第3種可能是轉變成地方性疾病,影響小、負擔小,例如腸病毒就屬於這類。現階段的疫情仍處在第1種情況下,包含跨物種傳播、疫苗免疫持續力及抗原漂變都是影響未來的走向重要因素。

有鑑於疫情的進展,陳秀熙團隊提出三聯體防疫策略,即讓疫苗、NPI及檢測相輔相成,高施打率國家推動第3劑疫苗施打、低施打率國家採取混打策略,在無法達到羣聚免疫之下,透過檢疫及檢測及早偵測出隱性感染個案並治療,且透過NPI措施如隔離、口罩、洗手、社交距離等預防感染,進而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公衛學者範僑芯以英國爲例,當地疫苗接種率高,7月就提倡「與病毒共存」,並制定出秋冬防疫戰略。其計劃分爲A、B2種,優先實施A計劃,即針對50歲以上、有健康問題的的年輕人、醫護人員加強第3劑疫苗施打,並提供12-15青少年且接種疫苗、鼓勵打疫苗、持續檢測及接觸者追蹤,並取消了原訂9月要實施的娛樂場所疫苗通行證。

一旦醫療量能不足,英國則會開始實施B計劃,即依法要求民衆在室內公共場所、搭乘大衆運輸時戴口罩、在家工作,並使用疫苗護照(綠色通行證)。陳秀熙解釋,對英國來講,防疫計劃是以疫苗、檢測爲主˙,NPI爲輔,屬於三聯體防疫的2+1變化措施,臺灣也可將其做爲參考。

至於鄰近臺灣的日本,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當地疫苗施打率急速上升,至少1劑的施打率達到66%,完整接種則有53%,日本政府進一步開放第3劑疫苗(原則不混打),開放居家抗體雞尾酒療法,並着手研發口服藥物抑制3CL蛋白酶,供輕症的人使用。陳秀熙表示,日本在短時間內將疫苗施打率拉高,加上藉由新治療方式的開發,嘗試讓住院率、死亡率減少,對於三聯體防疫來講,是典型以疫苗、治療搭配爲主的策略。

值得擔憂的是,相對於日本疫苗高施打,東南亞部分國家疫苗施打率仍低,以致疫情持續上升,這包括越南、菲律賓及泰國等,然而受經濟壓力影響,這些國家不得不解封、重啓經濟活動。陳秀熙表示,在疫苗不足、醫療資源不優渥之下,這些國家在三聯體防疫中唯一剩下的NPI,在經濟壓力之下無法落實,病毒變異的速度可能會更快,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協助這些亞洲國家提高疫苗覆蓋率,這是三聯體防疫中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