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成民意反廢死 30多年趨勢未變

多年來社會上約8成民意走勢都是反對廢除死刑,與支持廢死少數民意抗衡,圖爲反廢死民間團體,持白布條到立法院前抗議。(本報資料照片)

憲法法庭4月23日將針對死刑存廢進行辯論,不過長期以來的民調都顯示,臺灣民意支持保留死刑的都在約8成左右。雲科大法律所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吳威志表示,主要是臺灣在刑罰上的配套不足,比如沒有終身監禁、累計刑度等,人民期待死刑還是能作爲最終防線。

中研院在1990年做的社會意向調查指出,有75%民衆反廢死,僅9%支持廢死,時至今日30多年過去,趨勢都未變;2022年啓思民本基金會民調顯示,86.9%反廢死,僅12.4%支持廢死;2023年ETtoday民調則顯示,73.5%反廢死,21.8%廢死,近35年來臺灣民衆對死刑存廢問題的趨勢相差不大,有固定7至8成左右的民意反廢死。

吳威志指出,根據他們長期研究死刑民調,民意變動確實不大,且他們也注意到愈年輕的族羣愈支持死刑,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國重大案件發生的影響有關聯;發生令人震驚案件就會穩固支持死刑的聲音,且政府仍需加強人民對生命權與人權的教育。

吳威志分析,人民多數支持保留死刑,是因爲我國刑法的配套措施不夠,沒有所謂終身監禁的制度,也沒有累計刑度到100年以上的措施,在沒有配套下就廢死,人民會存疑。因此,人民會期待有「最後防線」的設計,目前就認爲死刑仍是司法的最後防線。

吳威志認爲,從人權觀點來看,走向廢死是終極目標,但前提也要有相應的配套,目前已經大幅限縮執行死刑的可能,雖然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國家廢除死刑或是採取不執行死刑的方式,但實際上這些國家只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世界四分之三人口仍是生活在有死刑制度的社會下。

吳威志強調,廢死是終極目標,但是要有相應的配套,中華民國刑法的設計目前還不足,要建立整體的配套,纔有資格廢死,否則對國人來說,死刑仍然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