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燮:守護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
原標題:守護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
——記“時代楷模”金春燮(副題)
吉林日報記者 董鵬宇
他依靠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先後立了117座著名抗戰英烈、重要戰鬥遺址、重大歷史事件紀念碑;他60歲開始學習用電腦打字,主編或撰寫了100多萬字、34本青少年紅色教育資料;他籌建了童長榮烈士陵園;他復建了中共東滿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他就是“時代楷模”金春燮。
2005年4月至今,金春燮擔任汪清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在20年間,這位有着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始終奔波在記錄和保存抗戰歷史與英雄事蹟的路上,守護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培養紅色傳人。
2014年,一位民間收藏家看到“汪清英烈網”後找到金春燮,將總價值百萬元以上的200餘件日僞時期文物交到了他的手上。金春燮以這些文物爲基礎,在汪清縣檔案局的支持下,籌建了“汪清縣抗日戰爭紀念館”。同年9月16日,紀念館對外開放,參觀者累計達上萬人次。
紀念館開館之初,沒有專職講解員,金春燮既當館長又當義務講解員,不管來的人有多少,哪怕只有一個,他都會認真講解。“雖然連續講解很累,但只要有人來看,我就很興奮,苦啊累啊也就忘到九霄雲外了。”金春燮說。
在大量閱讀有關汪清抗戰的歷史資料時,犧牲時年僅27歲的童長榮烈士事蹟引起了金春燮的關注。對抗戰英烈的敬仰,驅使他一定要親眼看看英雄長眠的地方。由於時間久遠,童長榮的墓地比較簡陋。金春燮下定決心,要爲童長榮烈士修墓、立碑、建陵園,讓後人永遠銘記他的豐功偉績。
建陵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資金。開工沒有回頭箭,爲了籌措資金,金春燮放下面子,去找老部下、老同事、民營企業家“化緣”,動員“五老”人員捐款。籌款前,他講述的童長榮烈士英雄事蹟感動了很多人,因此每次籌款都有收穫。經過兩年多的奔波,資金終於籌集到位。
籌錢不易,花錢便格外仔細。爲了省錢,金春燮將烈士陵園和各種紀念碑的規劃、設計、施工一肩挑。爲了將有限的資金花到刀刃上,光是離汪清縣幾百公里的採石場,連金春燮自己也不知道來來回回跑了多少趟,在路上就用白開水就麪包充飢。2011年6月,童長榮烈士陵園竣工,金春燮的體重從72公斤降到了60公斤,幾乎瘦脫了形。
爲收集著名抗戰烈士的事蹟,金春燮尋訪了全國十幾個省,行程兩萬多公里,用一雙腳丈量出了一份汪清縣的“抗日全景圖”。
1932年11月,中共東滿特委轉移到汪清縣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爲了還原當年東滿特委情形,金春燮和同事先後復建了東滿特委兵工廠、印刷廠、醫院、被服廠等8處抗戰密營;爲童長榮、魏拯民、楊林、金錦女、姜春花等9位英烈建起雕像;用31塊自然石建成總長度1400米的“東滿抗戰歷史長廊”,使其成爲汪清黨史學習教育基地。
金春燮和他的同事在20年間相繼樹立了117座紀念碑。既然立了碑,就要在碑上篆刻碑文。爲此,金春燮翻閱了大量資料,考察論證英烈生平,撰寫了兩萬多字的朝漢兩種文字的碑文。
在傳承抗戰精神、爲英烈樹碑立傳的同時,金春燮還忙碌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崗位上,爲青少年健康成長盡心盡責。
爲了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經典代代相傳,2010年金春燮找到汪清縣四小德育主任樑豔,提出在該校成立以抗日英雄童長榮名字命名中隊的想法。此後,他一次次走進學校,爲孩子們講述汪清英烈的事蹟。
10多年來,金春燮帶領孩子們走遍了童長榮烈士陵園、金相和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們通過各種形式活動領悟革命先輩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革命精神。
如今,金春燮已經在全縣42所中小學建立了英烈中隊(班),成功將紅色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間,讓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鈕釦,走好傳承抗戰精神、爭做時代新人的新徵程。
耄耋之年的金春燮說:“關心下一代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常做常新的偉大事業。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就要在這個崗位上幹下去,爲培養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貢獻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