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一直是劉強東一個人的“千軍萬馬”

文|新識研究所

2月7日,有媒體報道,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已經從京東集團正式離職。這已經是京東近期出走的不知道第幾個高管了。

和阿里、騰訊相比,京東的高管沒有諸如"財神爺"、"微信之父"等的耀眼頭銜,作爲唯一一個將公司名和創始人名狠狠綁定的大廠,多年來,京東已經被打上了強烈的劉強東印記。

近兩年,本就稍顯"低調"的京東高管們更是不時傳出離職消息。僅僅是最近三個月,就先後有以下消息傳出:

2024年11月,有消息傳出,年初加盟的前美團副總裁郭慶已直接管轄京東秒送業務。2024年12月,有人發現京東變得更卷和上半年加盟的拼多多前高管餘凱有關。到了2025年1月,又傳出兩大副總裁相繼離職,於3月份加盟的阿里前元老胡喜權力日益擴大的消息,從麥當勞加盟的營銷負責人須聰更是在短短一年內就經歷了一進一出。

在2018年,劉強東曾經做出過承諾,"京東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

但到現在,對於"兄弟"一詞擁有最終解釋權的劉強東,隨着京東發展進入不同階段,也開始給"兄弟"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回望過去的20餘載,京東"自己的十八羅漢"似乎已經各自奔天涯。

劉強東迴歸後,"老人"開始出走?

開年回來第二天,一手推動京東健康上市的辛利軍,離開了京東。前者剛好在京東度過了12個年頭。

對於京東來說,蛇年從來都意義非凡。

24年前,2001年,劉強東決定將公司業務從批發轉向零售,如果說在此之前公司算作是京東前身的話,那從這一年開始,如今京東的雛形才逐漸顯現。

12年前,2013年,京東全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劉強東也從中關村櫃檯走向了納斯達克的鐘鑼下,爲次年上市做足了前期準備工作。

而近兩年,京東正經歷自2014年上市以來最劇烈的管理層地震。這場由劉強東親自操刀的深度改革,始於其2022年末的強勢迴歸,在隨後半年內引發超過10位核心高管離職潮,涉及物流、零售、科技等核心業務板塊。

2022年11月20日的京東經營管理培訓會,成爲這場改革風暴的導火索。重新執掌管理權的劉強東在四小時講話中痛批高管"用PPT欺騙自己",直指組織存在的"大企業病":零售業務偏離成本效率優勢、管理層決策效率低下、戰略執行嚴重變形。這場被稱爲"京東史上最嚴厲內部講話"的會議,直接觸發了組織架構的深度調整。

2022年11月22日發佈《致京東全體同事信》中,集團宣佈自2023年1月1日起,副總裁及以上管理人員現金薪酬普降10%-20%,涉及約2000名中高層。薪酬調整方案明確將績效獎金佔比提升至70%,強化末位淘汰機制,此舉被解讀爲劉強東重塑"創業文化"的重要信號。

自那以後,劉強東的"兄弟"們開始紛紛出走。

2023年6月26日,京東物流公告顯示,任職CEO兩年半的餘睿因身體原因離職。這位2008年以管培生身份加入的"少帥",職業生涯橫跨華中物流基地建設、1號店整合、集團人力資源體系改革等關鍵戰役。其任內最大功績當屬2021年5月帶領京東物流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500億港元。接任者胡偉的產業園區開發背景,暗示京東物流正從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

更具標誌性的人事變動發生在2023年5月11日,上任僅13個月的集團CEO徐雷宣佈退休。這位被譽爲"618之父"的營銷奇才,曾主導京東從3C電商向全品類平臺轉型,卻在接棒劉強東後遭遇增長瓶頸。財報顯示其任期內京東營收增速從2021年Q4的23%降至2022年Q4的7.1%,市值蒸發超3000億元。接任者許冉的CFO出身,預示京東將進入降本增效新階段。

伴隨核心高管變動,京東展開近十年來最大規模業務重組:

•零售板塊:京東零售集團CEO辛利軍卸任,由集團CEO許冉親自兼任零售CEO,重點推進"低價戰略"和即時零售,重組家電、時尚居家等事業羣。

•國際業務:召回元老、原京東國際業務負責人閆小兵組建創新零售部,整合七鮮、京喜拼拼等新業態

•技術體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高禮強辭職、技術研發負責人顏偉鵬離職,交易服務研發部尚鑫接掌技術中臺

還有前高級副總裁王笑鬆、前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燁……從餘睿、徐雷,到顏偉鵬、王笑鬆。這些在2008年前後加入京東的元老級員工,在劉強東迴歸後一年內,都相繼離開。此外,戰略投資部多位負責人調整,收縮戰投規模聚焦主業,但彼時恐怕沒有人想到。

2023年,只是京東這一輪改革和高管換血的開始。

2024,搞技術從阿里挖,提人效從拼多多招,做本地看美團的

進入到2024年,高管的變動仍在持續,且烈度不僅沒有減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爲了治療甚至消弭大公司病,劉強東決定從其他門派那裡取經。

想擺脫"不注重技術"的標籤,就取經阿里。

在互聯網大廠中,得益於早期奠定的以技術爲驅動的增長模式和持續的技術投資,阿里巴巴一般被認爲擁有最多的技術人才和技術能力最強。

2024年3月,"原阿里最年輕合夥人、螞蟻金服CTO"胡喜加盟京東,擔任京東CTO。

在其主導下,技術團隊迅速展開重組,產研團隊進行大規模調整,包括拆分重組C2層級管理部門和提升一些C3級部門的地位。此外,胡喜直接管理着超過30人的團隊,併兼任多個C2部門管理職務,管理頗爲細緻。

不止如此,直到2025年1月,曝出內部消息稱,兩位副總裁包勇軍和沈偉偉已經離職,而包勇軍之前負責的京東零售智能平臺已在2024年7月交接給了一位來自螞蟻集團的新高管,胡喜的自主權可見一斑。

要知道在過去,京東的技術人才從來都不好做,從李大學,到王亞卿,再到張晨,或壯志未酬就遠走,或直接婉拒。外界普遍質疑原因出在劉強東太過強勢。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很能說明劉強東的放權決心了。

不過,劉強東也並非一夜之間就徹底當甩手掌櫃了。到11月,搜廣推算法負責人歐文武在加入京東數月後便離職,這位曾經負責淘寶個性化推薦算法,被稱爲"最懂中國女人的男人"據說是因爲忍受不了長期直接應對劉強東的壓力以及出席各種內外部活動而離開的,離開沒多久,1月8日,就又傳出歐文武迴歸快手的消息。

想更深參與到本地生活戰局中,就將目光看向了美團。

年初,引入前美團副總裁郭慶,並委以重任,讓他全面接管達達集團。郭慶接任達達集團董事長之後,又直接負責起京東秒送業務,而該業務原來的負責人、京東的高級管理人員李昌明則被轉崗至中臺業務部門,暫時離開了一線實權部門。

此外,前美團員工楊文傑也加入了達達集團,成爲了達達秒送業務的新負責人。經過這些人事變動後,京東原有的高級管理人員逐漸轉向支持角色,達達集團的核心業務線主要由來自美團的高層管理人員負責。

二人都曾經在美團最關鍵的成長期把守最緊要的關隘,前者甚至曾晉升爲美團最高決策層S-team的一員,後者也擔任過美團外賣業務發展部總經理。

於是,5月,將原有的"京東小時達"和"京東到家"服務整合升級爲"京東秒送";9月,上線"秒送"專區,並新增了"咖啡奶茶"板塊;11月,七鮮超市又稱已經完成前置倉融合……通過搭建即時零售體系+利用現有物流網絡優勢,京東開始成爲在本地生活板塊不可小視的力量。

發揮人效能力上,拼多多自然是最爲知名。

基層員工不斷漲薪是事實,但與此同時,京東加班現象也開始多了起來。

在這背後,上半年加盟京東的拼多多前高管、HRVP(人力資源副總裁)餘凱被認爲是主要推手。

他加入京東後擔任零售CHO,即人力資源負責人。此前,他在華爲有超過十年的經驗,精通人性和管理,具備出色的智商、情商、形象和領導力。離開華爲後,他曾在騰訊和拼多多任職,於拼多多期間擔任人力資源副總裁,成功建立了高效的人力資源體系,顯著提升了人均效能。

東哥迴歸前,京東已是"流水席"

事實上,細數下來,在劉強東迴歸以前的幾年中,京東正在經歷一波高管離職潮,內部高管更新換代不斷。

舉一個例子。

2021年9月,京東集團戰略部負責人、被譽爲"白條之父"的許凌離職,引發外界關注。

許凌自2013年加入京東後,參與京東金融的籌建,並推出行業首個信用支付產品"白條",構建了以"白條"和"金條"爲核心的消費金融服務體系,成爲京東科技(前"京東數科")的重要收益來源。2017年起,他全面負責金融科技業務,包括京東支付。

然而,京東數科IPO受阻成爲許凌離職的導火索。2019年,京東金融更名爲京東數科,許凌擔任副總裁。2020年9月,京東數科遞交IPO招股書,但2021年4月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其業績對京東集團依賴度過高,報告期各期向京東集團銷售商品和服務的金額佔比約29%。

離職時,許凌在朋友圈總結8年京東生涯,稱"八年沒有浪費一分一秒,像一塊海綿"。但隨後被同事批評,稱其"背靠京東平臺優勢,卻未能挽回初心,項目損失超10億,且因工作失誤導致員工失業"。

許凌只是一個典型,在許凌之前,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早在2020年12月就卸任。此外,原京東數科副總裁謝錦生、程建波相繼離職。程建波後確認將出任樸道徵信總經理。

除了數科,集團旗下首任物流CEO、2010年加入京東的王振輝和陳生強相隔不到10天時間內離職,兩個月後,2017年9月加盟的京東集團副總裁、負責AI研究與平臺部業務的京東AI帶頭人周伯文也離職,同月離職的,還有早在2007年就加入京東的物流元老、原京東X事業部總裁肖軍。

在這批老臣離職之前,京東在2019年經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管理層大洗牌。全年至少7位核心高管密集離場,涉及營銷、技術、法務、雲計算等關鍵板塊。

2019年3月15日,京東集團CTO張晨宣佈因家庭原因計劃6月底離任。這位前雅虎全球副總裁自2015年加入後,主導構建京東技術中臺體系,推動無人機、無人倉等智能物流項目落地。2018年被邊緣化,其離任後,京東技術板塊一度陷入"空窗期",直至年末周伯文接棒重組。

3月19日,任職7年的首席法務官(CLO)隆雨閃電離職,此前一個月她剛從首席人力資源官(CHO)調崗至CLO。這位劉強東口中"京東價值觀守護者"的離開,引發外界對京東組織文化轉型的猜測。

4月4日,京東集團執行副總裁藍燁正式離職,結束其7年職業生涯。這位曾主導京東營銷體系建設的"老將",於2012年從宏碁中國區執行副總裁任上加入京東,不僅創立了京東商城首任CMO職位,更在2014年"618"大促中推動京東移動端訂單佔比突破25%,奠定其移動化轉型基礎。

年末,京東雲與AI事業部成立之際,原京東雲總裁申元慶宣佈離職。這位微軟中國雲計算業務前掌門人,雖在任期內推動京東雲市場份額從不足1%提升至2.4%,但仍難挽其與阿里雲(42%份額)、騰訊雲(11.5%)的懸殊差距。

伴隨高管離任的是組織層級壓縮。2019年2月,京東公開宣佈將末位淘汰10%副總裁及以上高管,推動管理架構從"重管控"向"強業務"轉型。財報顯示,當年集團行政開支同比減少9.5%,而研發投入逆勢增長24%至146億元,技術轉型決心可見一斑。

然而,這場調整伴隨劇烈陣痛,一方面,雲業務換帥導致部分客戶合同延期,Q4雲服務收入環比下降7%;另一方面,獵頭數據顯示,2019年京東高級技術人才流出量同比增35%。

再往前數,2014年,京東集團首席技術官(CTO)王亞卿、京東集團副總裁、負責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程峻怡離職;2015年,副總裁蕢鶯春由於業POP開放平臺務表現未達預期離職,這一年剛剛加入京東的首席營銷官(CMO)熊青雲也因內部對營銷策略的分歧離職;2016年,京東引入的首位職業經理人,曾被視爲京東國際化的重要推動者的沈皓瑜也出局……

其中,最讓京東後悔的,恐怕要數侯毅了,作爲曾經的京東首席物流規劃師,其主導了京東"亞洲一號"倉儲物流中心的建設。然而,他在負責O2O項目時效果不理想,最終在2015年離職,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後續創辦了盒馬鮮生,成爲京東的競爭對手。

從1998年在中關村成立,到2025年,當高管們換了一圈,數來數去,真正還留在京東的老臣,只剩下已經卸任京東集團CEO的徐雷。目前,他仍在京東,擔任顧問委員會首任理事長。

京東高管的離職,當然是有多重原因的,無論是企業組織架構帶來的變動,還是業務層面的影響,亦或者是人各有志。但歸根結底,是京東作爲一個組織的機制運行方式里人與組織的關係問題。

曾經在一次採訪中,劉強東曾聊到過企業控制權的問題,當主持人問他,"你對控制權爲什麼這麼在意呢?",劉強東給出的回覆是,"作爲一個創業型企業,如果我有朝一日喪失了對它的控制權,還不如把它賣掉。"

多年來,東哥對於京東的控制權從未旁落,即便是遭遇2018年的重大事件。以至於後來甚至一度傳出其遠在中東遙控指揮,深更半夜還在工作羣里布置任務、每天只睡4小時的消息。

對於京東的高管們來說,他們與劉強東之間更像是"僱傭關係"。對於京東來說,從始至終,創始集團有且僅有劉強東一個人。而另一邊,馬雲和他的"十八羅漢"則完全是同時從同一起點出發,一路抱團打拼出來的一個團隊一個組織。

從結果來看,這兩年的變革是成功的,即使頂着外部的爭議,京東在前三季度完成收入2604億元,同比增長5.1%,淨利117億,同比大增47.8%,均超出市場預期。另外,港股股價也已經回升到了146.700港元,雖仍與巔峰時期相去甚遠,但確實已經走出了前兩年的低谷期。

年底時,東哥頻繁現身員工年宴、給老家送禮,正春風得意。對於京東來說,劉強東,一個人就是千軍萬馬。

至於其他人,就像他在去年5月份一次視頻會議裡說的那樣,"不拼搏的不是我的兄弟"。劉強東所稱的‘兄弟們’,既有可能被更換,也存在被重新定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