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渴求自主的歐洲,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踏出自己的步調。 美聯社
渴求自主的歐洲,最近兩件事獨行其事,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而能踏出自己的步調。一是走在美國前面,率先降息;一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大舉進犯,不像美國總統拜登那樣,大筆一揮就課徵百分之百關稅。
歐洲擔憂經濟復甦之路漫長,央行做了預防性降息;美國擔憂汽車產業崩盤,做了預防性攔阻。同樣是在籌謀未來,歐洲的機先對策得到比較多掌聲。美國原本降息呼聲四起,經濟情勢也已接近降息門檻,但鑑於通膨尚未完全馴服,乃緊急煞車。歐洲的經濟數據沒有比美國令人放心,但歐洲央行率先降息,利率從4%下調至3.75%,讓歐洲借款人喘一口氣。此舉可視爲在權衡風險之後採取的預防性與務實性舉措。
畢竟,通膨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已然遠飄,而高信貸成本對經濟活動的制約漸趨明顯。如果利率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通膨下坡路可能走得太遠,從而拖累經濟恢復增長。跟美國類似,持續調高利率已經讓通膨率明顯回落,雖然近期略微反彈,但歐洲選擇跟美國走不同的路徑,意在挽救連續18個月疲弱的經濟成長率。降息被解讀爲有利於歐元區經濟鬆綁的舉措,雖然還稱不上是快速寬鬆週期的開端。美國還在斟酌是否降息,總統大選緊鑼密鼓,降息問題變得敏感,兩黨候選人各有不同期望,聯準會夾在中間,感到左右爲難,但主要考量還是在通膨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做出妥適權衡。歐洲央行勇敢降息或許可產生帶頭作用。
在中國電動車關稅問題上,歐盟的審慎做法也別具一格。在選戰中苦求優勢的拜登總統上月中逕行宣佈將提高中國電動汽車、清潔能源技術、計算機晶片以及金屬的關稅,調幅可觀。歐洲目前進口的中國電動車數量遠超過美國,但歐洲先進行中國補貼調查,歐盟執委會宣佈,自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據路透報導,比亞迪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加徵20%,上汽加徵38.1%。這個關稅水平遠低於美國。
跟美國類似,歐洲汽車製造商也將面臨中國車的激烈競爭,但美國大幅調高關稅有其政治性考量,歐盟的盤算比較細緻,表現出自主性決策的思量,雖也是保護主義擡頭,但程度遠低於美國。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人很重視綠色能源的發展,如果限制電動車普及,是否違背其核心價值?美國則先自保再說。
歐洲徵中國車關稅未如美國高,將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的衝擊有限,妨礙全球乾淨能源市場未來發展的負面效果較小。畢竟,貿易壁壘不可輕易構築,否則可能引起報復,將令國際貿易商品價格攀高,也將拖累全球朝向電動汽車轉化的步伐。歐盟內部對中國車的利益考量存在分歧,各國爭鋒激烈,歐盟做出平衡性決策,不像美國那樣手段極端。
歐盟考量這個問題的着眼點和美國有同也有異,保護本身產業是共同的,但分析兩方內部討論這個問題的關鍵用語,可看出動機各有不同。歐盟媒體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報導,主要聚焦在「公司」、「製造」、「價格」等爲關鍵詞,都指向了新能源行業。美國媒體對同一話題的討論,則更側重「緊張」、「衝突」、「輸贏」等鬥爭性關鍵詞爲主。由此可見,美中的戰略競爭較勁主導了美國的思維,歐盟則以商戰得失爲主要考量。即使汽車的市場競爭問題,美國也特別關注其對未來世界領導力的起落問題,歐洲則是比較集中於利益競爭。
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其實和美國並不一致,在積極尋求自主的途徑上,歐洲需要更多的主體性思維,更大的獨立性膽識,而不是對美國亦步亦趨,尤其是在川普不無可能重掌白宮的當下,歐盟更應預爲籌謀,走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