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升息一箭雙雕 央行值得肯定
中央銀行21日召開理監事會議,會後宣佈升息半碼,爲去年第2季以來首次升息,金融業全押不升息,央行決定跌破外界眼鏡。記者許正宏/攝影
中央銀行昨天理監事會決議升息半碼,出乎各界意料之外。據央行說法,主要是考慮4月即將調漲電價,今年消費者物價預估仍上漲2.16%,爲抑制國人預期通膨心理,央行調升政策利率以穩定物價,並協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央行副總裁嚴宗大18日到立法院財委會報告金融情勢,對於解決目前遊資氾濫的問題,央行的對策,被批評治標不治本,昨天理監事會馬上以升息作出迴應,顯現央行正視金融情勢穩健的必要性。
另一個央行沒明說的理由,是近年來投信募集ETF,愈來愈熱絡,進而推高股市,加權指數昨天已經站上2萬點。臺灣超額儲蓄於2023年達3.32兆元,佔當年國內生產毛額14.7%,導致國人近來瘋狂購買ETF;例如,元大00940已募集超過1,750億元。因此,央行的適度升息以使新臺幣趨向升值,或許纔是治本之道。
一個國家的超額儲蓄爲儲蓄扣除實體投資的差額,亦等於該國的經常帳順差,也就是出口減去進口的金額。因此,超額儲蓄反映一國將原可供國內消費的最終產品,以及可供投資的中間財產品出口至他國,並因而獲得外匯收入。而民衆則將這些外匯和央行交換本國貨幣,導致央行外匯存底及民間儲蓄同時增加。在2018年時,臺灣民間淨儲蓄爲3.63兆元,而到2021及2022年則分別增加至6.19兆元及5.93兆元,其中企業及家計單位的淨儲蓄約略各佔一半。
透過增加國內投資、增加民間消費、增加進口及減少出口四種方式可以減少超額儲蓄。不過,央行在18日報告所提出的三項解方卻和這些方式關聯不大。臺灣從1960年起確立「出口導向」發展政策,因而埋下日後超額儲蓄的種子。「出口導向」的政策就是認爲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可以增加國家財富。臺灣從1960年開始實施「獎勵投資條例」後,一直對出口採補貼,並對進口採高關稅及數量管制的政策。其成果是從1981年起,絕大多數時間經常帳呈現順差。而在1995年WTO成立後,臺灣雖已減弱這些貿易歧視政策,但央行仍執行低利率,以使新臺幣趨貶的政策;這導致從2013年迄今,經常帳順差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持續超過10%。
從2009年1月迄今,央行維持重貼現率低於2%,導致下列兩個負面效應:首先,從2021年2月迄今,重貼現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所代表的實質利率皆爲負,且有八成以上時間介於-1%及-2%之間;這導致以定存收入爲主的廣大退休族羣,其經濟安全不確定性隨之增加。
其次, 定存低利率導致許多國人將資金轉投入股巿及房地產市場。其中,從2017年起,股市當衝證交稅減半的政策,持續至今變成常態,更導致臺股成交值大增。至於房地產市場,則是不論財政部的打房政策或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皆僅使房價微幅下跌。就長期趨勢來看,低利率是導致高房價的主因;從2009年1月迄今,臺灣的房價上漲175%,也就是平均每年上漲7.1%。
若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則上述二個負面效應仍會持續。例如,近日臺積電決定投資2,000億元於嘉義設置先進封裝測試廠,並預計於2026年完工。雖然在其投資期間可減少超額儲蓄,但一旦完工後,由於其產品幾乎全數外銷,故會進一步擴大超額儲蓄。換言之,只要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則會激勵出口產業及壓抑內需產業,從而超額儲蓄會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議題。
經濟部將於4月起調漲電價10%以上,而環境部則預計從2025年起對每年排碳超過2.5萬公噸的的大戶課徵碳費,都可能助漲通膨。因此,央行升息有助抑制通膨以及改善超額儲蓄問題,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