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產業協同跑出加速度

產業協同圈,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的“專有名詞”。在這個“圈”裡,我們看到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今年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100家”。在這個“圈”裡,我們看到協同發展十一年來的累累碩果:從“遷得出”到“留得住”,再到“發展好”,從單一產業外遷到“六鏈五羣”落地,三地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在這個“圈”裡,我們還看到無數“鏈主”企業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以“疏”爲進爲高精尖產業增空間

從地鐵十號線大紅門站出來,映入眼簾的是充滿現代感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嶄新的金屬幕牆,簡潔優雅的立面格柵,有序的道路和綠化……秩序感的背後,是270家科技企業入駐園區。回溯到十一年前,這裡曾是大紅門地區市場最多、體量最大的服裝商貿城,2014年,南苑-大紅門地區聚集了45家區域性批發市場,直接從業人員約10萬人。從小住在大紅門附近的高先生對彼時車水馬龍的景象記憶猶新,“以前這裡就是髒亂堵,每次路過都覺得糟心”。

這些“大城市病”,需要頂層設計來破解。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指出,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隨之啓動,豐臺區率先行動。歷經摸底、攻堅等艱苦階段,2021年12月,大紅門地區徹底告別服裝市場業態。這也爲其“華麗轉身”,實現產業升級打下基礎。如今,南中軸地區正在打造引領首都南部崛起的生態軸、文化軸、發展軸。

大紅門批發市場的疏解是北京產業“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典型縮影之一,也展示出首都減量發展的決心。十一年來,北京堅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爲根治首都大城市病開出“藥方”,以“疏”爲進,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成爲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爲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築”起產業鏈形成1+1+1>3發展優勢

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立足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全局的系統籌謀,而非簡單地對低端產業進行遷移。

2月18日下午,在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興工廠上千平方米的裝配車間內,產業工人們正在操作檯上對一臺臺氫燃料電池的零部件進行檢測,無人裝配車在生產線中穿梭。

2023年5月出臺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京津冀“六鏈五羣”產業協同發力點,加快產業配套、成鏈成羣。“氫能”是“六鏈五羣”中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國內第一大國產電堆供應商,億華通大興工廠廠長鮑建鵬告訴北青報記者,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功率從起初的30kW到最新突破的300kW,從2008年的燃料電池零部件92%靠進口到如今核心零部件的100%國產化……每一次突破的背後都有京津冀三地產業鏈協同身影。鮑建鵬舉例,燃料電池發動機是氫能汽車的心臟,其中的空氣壓縮機就是讓心臟跳動的肺部。6年前,這一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每臺成本高達幾十萬元。億華通與河北金士頓合作進行技術攻關,最終實現空氣壓縮機自主研發,每臺成本下降到幾千元,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

作爲鏈主企業,億華通看到了京津冀氫能產業充分互補的資源稟賦。北京擁有雄厚的研發創新實力,天津在燃料電池汽車標準及檢測等方面具有優勢,河北可再生能源豐富、擁有重型物資運輸需求。如今,北京億華通科技研發的最新成果,已經在河北張家口建設的國內首條萬臺級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線上進行生產。“京津冀的資源流動起來,三地分工協作、相互融合、各有側重。”億華通製造總監牟曉傑介紹,億華通已經實現了“北京研發、河北生產、天津檢測、三地共同打造應用場景”的佈局,形成了“1+1+1>3”的區域發展優勢。

這樣的產業協同場景,正在京津冀多地開花。北青報記者瞭解到,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8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新增註冊企業分別超800家、300家。“北京建能力、區域造生態”的協同機制初步形成。

打好“組合拳”打造協同聯動體系

協同聯動離不開頂層設計,離不開政策“組合拳”的保障,破除限制讓技術、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起來,才能鍛造出更強大的創新鏈、產業鏈。

頂層設計端,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在制度上爲三地產業佈局明確方向。其中明確提出,以“六鏈五羣”爲重點引導京津冀優化產業佈局,明確鏈羣建設、優企培育、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重點建設任務。推進任務落地,聚焦年度任務清單,建立“國家+省市+部門”工作聯動推進機制,三地由“好鄰居”變成“一家人”。今年,三地還將固本強基,協同完善推進機制,打造“國家+省市+部門+地方園區”四級協同聯動工作體系。

在頂層設計的加持下,京津冀厚植營商“沃土”。累計推出230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梳理公佈京雄“同城化”事項清單192項,簡化企業跨區域遷移手續,實現遷入、遷出調檔和經營場所變更登記“一窗受理、同步審覈、限時辦結”……爲打通企業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提供服務保障。

十一年來,京津冀產業優勢互補、相互支撐已經成爲發展“主旋律”,產業協同交出了亮眼“成績單”。2024年三地地區生產總值爲2013年的2.1倍。生機勃勃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已然浮現。

文/本報記者武文娟

攝影/本報記者郭謙

底圖供圖/視覺中國

數說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成果

三地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13年的1.7萬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萬億元。

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843.7億元。

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7個集羣獲評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7倍。

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汽車供應鏈。

累計推出230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

209項京津冀互信互認的資質資格。

聚焦教育、衛生、醫療、社保、政務服務等多領域,分五批梳理公佈京雄“同城化”事項清單19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