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峰葡萄農廢 找到新解方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彰化縣政府、大村鄉公所破碎葡萄藤枯枝後,灑木質分解菌幫助腐化分解。記者簡慧珍/攝影
彰化縣巨峰葡萄種植面積佔全國5成,每年產生葡萄藤枯枝條約6千噸,農民習慣「付之一炬」,讓鄉鎮公所頭痛,消防人員疲於奔命。農政單位表示,利用腐化堆肥法,將1500噸葡萄藤枯枝條變成資源,將在全縣推廣綠色循環農業。
彰化縣政府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大村鄉公所、大村鄉農會、榮成紙業與翰林能源實業,推動葡萄藤資源化計劃,大村鄉第七公墓暫置約1500噸葡萄藤枝條,臺中農改場採用木質分解菌做腐化及堆肥試驗。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曾宥紘說,破碎後的葡萄藤枯枝只用木質分解菌,約3個月腐化,如再噴灑長效木質或纖維分解菌,可加速在50天腐化,經腐化和肥堆可替代泥炭土的介質,農改場實驗種小黃瓜、草莓等作物都沒問題。
農改場副場長蕭政弘說,農廢轉化爲農糧剩餘資源,已是發展環境永續與農業循環重要課題,腐化後的葡萄藤可當有機堆肥,還肥于田,減少廢棄物,成功減碳2205公噸。農業處代理處長蕭麗玲表示,公私協力幫農民找到農廢物新解方。
全國巨峰葡萄種植面積約2300公頃,彰化縣佔1150公頃,「全國每2顆葡萄,就有1顆來自彰化」。葡萄多,農民整枝修剪的葡萄藤枝條也多,每年產出逾6千噸枯枝條,長久以來習慣露天燃燒,近年環保意識提升,雖禁止燃燒,但積極難改。
鄉鎮公所表示,常接獲檢舉很頭痛,消防單位疲於奔命,例如溪湖消防分隊曾葡萄剪枝期滅火13次,累得人仰馬翻。